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国未兑现退税及福利支票超$7.3亿元

Government cheques of multimillion never cashed

(大中报泊然报道)联邦工务部(Public Works Canada)的统计数据显示,加人多年来未兑现的退税及各类福利支票总额已超过$7.3亿元。

 

联邦工务部称,尽管许多加人都在迫切等待他们的退休金、失业保险和儿童福利金,但是在过去五年中有320万张此类支票出于种种原因迄今尚未兑现,例如支票遗失,支票未递送,或是收件人搬迁但却没有登记新地址。

 

在这些未兑现支票中,最大一笔款项是涉及33.8万人的$1.49亿元退税金。其他逾150万张无人问津的支票总金额亦高达$4.2亿元,这些支票隶属不同的福利计划,其中包括$4010万元安省延龄草福利金(Ontario Trillium Benefit)和安省销售税退税(Ontario Sales Tax Credits),$3200万元卑诗省低收入气候行动退税(British Columbia Low Income Climate Action Tax Credits)。除缅尼托巴省外,加拿大库务局代替其他所有省府签发逾30个福利计划的支票。

 

其他未兑现的福利支票还包括$4100万元加拿大退休金计划(Canada Pension Plan),$510万元失业保险金(Employment Insurance),涉及近100万人的$9260万元货劳税/合并销售税(GST/HST)退税,$2260万元儿童福利金(Canada Child Tax Benefits)。

 

除了联邦政府发出的许多支票无人问津,省府也有大量未兑现的支票,例如安省财政厅及卫生厅就有高达$6700万元的福利支票未有兑现。

 

但是和加拿大央行保管的总额近$100万元的被遗忘休眠账户、储蓄账户和退休金债券不同的是,联邦政府发放的未兑现支票永远不会过期。不过休眠账户的主人可以通过网站查询是否有遗忘的资产,而未兑现支票的主人却无法以这种方式查明是否有属于他们的支票。

 

消费者倡权团体正在唿吁渥京和省府立法,以方便居民申领他们的财产。目前,居民如果想要查询他们的福利支票状况,必需打电话给所有签发支票的部门进行询问。

 

联邦工务部表示,每个联邦部门都会收到半年一次的相关未兑现款项报告,并会按照规定跟进收款人。此外,工务部也在努力联系这些未兑现支票的主人,以确认他们的地址或银行信息。

 

工务部部长芬利(Diane Finley)的发言人波林(Marcel Poulin)表示,部长已经指示官员检讨可行的方法,以帮助国民领取加拿大政府欠他们的付款。

 

非盈利机构无主资产专业人员组织(Unclaimed Property Professionals Organization)主席杰克(Darren Jack)称,芬利的反应令人振奋,他希望政府尽快落实可行措施。

 

目前北美各地的政府开放程度各不相同。美国一些州政府甚至会在乡村集市上公布未申领资产的居民姓名。而加拿大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目前,加国只有魁北克省、阿尔伯塔省和卑诗省有涉及无主资产的立法,并且提供相关的网上搜索查询。

 

据杰克称,联邦工务部提供的五年数据显示,联邦政府持有的未申请资产总额可能高达$20亿元。

 

杰克同时指出,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即便创建了相关的网上数据库,也只会有不到一半的资产有人申领,这是因为许多无主资产都是属于已经去世的人士,并且往往涉及的个人金额较小或是记录不完整。

 

政府鼓励加人在www.directdeposit.gc.ca注册直接存款,这样付款就可以自动转到接收者的银行账户里,同时政府正在计划到20164月逐步淘汰发放包括所有退休金付款在内的福利支票。但是专家指出,这种做法只有助于减少未来的未兑现支票数量,但却不能清理目前积压的支票。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