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美国对中东恐怖分子的审讯方法违反人道?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重新提起中央情报局在审讯基地组织的恐怖分子过程中使用了所谓的“强化审讯技术”,对囚犯使用了包括水刑,不准睡眠,长时间站立和性侮辱等不人道审讯方法。而中央情报局以及包括前小布什政府副总统切尼在内的官方,则对此进行了强烈辩护。声言这些所谓的不人道审讯方法,都经过当时的法庭和国会认可,根本没有触犯虐待战俘的不人道审讯底线。而且,这些举措是在911发生以后的特殊环境之下实施的。是为了追查和消灭恐怖袭击的幕后指使人,保护全体美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止这种惨剧再次发生。白宫授权中央情报局,加强对被关在狱中的穆斯林恐怖分子的审讯工作,以获得所需的机密情报。一套所谓的“强化审讯技巧“就被采纳。我们姑且不论美国审讯恐怖分子的技巧是否违反人权或残忍冷酷,人们必须记住的一个前提是,这种审讯方法是在何种情况之下实施,又是为了达到何种目的。

在评论这个议题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向日本宣战的导火索,就是日本偷袭了珍珠港,把当时美国太平洋海军力量摧毁了一半,而且令两千多名海军官兵葬身海底。美国接着对日宣战,对日本进行了无情的军事打击,并最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有史以来具最大杀伤力和最残酷的杀人武器原子弹。在一两秒钟的时间里,就令几十万生灵化为灰烬,另有上百万的无辜百姓因核子尘的污染,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痛苦地慢慢死去。人们该不该把美国因偷袭珍珠港向日本宣战并使用原子弹的行动,也称作最违反人道主义的行动呢?与日本偷袭珍珠港相比,中东基地组织对美国发动的911恐怖袭击,其严重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基地组织劫持的三架飞机的攻击目标,是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军事中心五角大楼,和政治中心华盛顿,结果有幸只有纽约和五角大楼受创,但也导致三千多个无辜者百姓死于非命。如果基地组织也是一个国家,那么美国也一定会立即向其宣战,并倾其兵力将其击败毁灭,乃至也有可能用核子武器进行毁灭性打击。问题是,基地组织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群出没无常,散居中东伊斯兰国家广大不毛山地的恐怖主义组织。要找到负责恐怖袭击的头子拉登一帮恐怖分子,只有对被捕获的恐怖分子进行审讯和查问才有可能。而要从这些对美国有刻骨仇恨、狡猾阴险极端分子口中取得情报,必然是一种高度的挑战,显然无法用传统的方法取得成果。有效的方法,肯定不可能是请客吃饭或长时期思想改造,令其感动醒悟而吐露真情的途径,必然是一套令其自身的生命安全和正常生活起居受到极端威胁的技巧,或采用不人道的审讯方法。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治安当局燃眉之急的任务之一是必须尽快获悉,恐怖分子是否会接连发动更加恐怖,规模更加庞大,包括用细菌和化学武器袭击美国的可能。因为这种恐怖袭击,可能导致美国千百万民众的死亡,和无法控制的剧烈毒气和病菌的扩散和蔓延,这将是美国的天大灾难。而要想发掘这种威胁是否存在的真相,唯一的途径是即刻对被捕的恐怖分子进行无情的审讯。它是一项不能等待的紧急任务。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难道要中央情报局有条不紊地坐下来,首先订定一个详细的计划,讨论一个周期的步骤,谨慎考虑审讯方法是否符合国际人道主义,联合国人权宪章,和世界各国以及美国人权团体的文明标准?是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审讯基地组织俘虏所采纳的加强审讯技术有极大可能是残酷而凶狠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要是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和家庭也面对像911恐怖袭击以后那样的残酷现实之时,将会采取何种应急措施或补救行动,那么对这种“不人道”的审讯方法,就应该有一种比较中肯的态度。为什么美国的国会委员会在911发生13年后的今天,重复提出这种议题,给ISIS恐怖组织寻找斩首美国和西方国家人质暴行的借口和机会呢?这就是当今美国反恐斗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在《从美国国民素质看美国国力凋零》一文里,感叹于世界超级强国的政治神经中枢和心脏地带所在地的白宫,其保安部门居然是一个比一个社区管理都不如的乌合之众,让可能危及美国总统生命安全的的事故接连发生。这也是曾经领导世界战胜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阵营的美国,在反对中东恐怖主义的斗争中会表现得如此窝囊的另一个反映,不幸的是也体现出美国国力凋零的可悲现象。美国在反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上述“自毁长城”的政治错误,是又一个令人痛心例子。

美国某些政客在反恐斗争中上所表现出来的维护人道主义的呼吁,是一种“既要立贞节牌坊”而又“不守妇道”的极端自私的虚伪做作。它令美国的反恐斗争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自相攻击,抵消实力,自我拆台和亲痛仇快的局面。它更是反映美国国势凋零的国民素质之一。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