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活到112岁!为何“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如此长寿

来源: 潘文鸣
近日听一位朋友说,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去世,享年112岁。这位朋友说,看到周有光如此高寿,他活得更有信心了。说这话的朋友1940年生,现年已经76岁。他是我来到多伦多以后碰到的一个奇人,奇在他一辈子没有在体制内任职,而是一个人单干,在广州靠教小提琴为生。他移民来到多伦多以后,每天孜孜不倦通过阅读英美文学原著,来学习英美文化和英语,阅读中文报刊杂志了解世界大事,而且每晚还拉小提琴一个多小时,此外,他一年四季都坚持散步或骑自行车在户外运动。此人很有个性,倘有机会,笔者另做介绍。
 
话说周有光的长寿,一般人觉得,他无非是遗传基因好,饮食起居有规律,注意锻炼等等。这些老生常谈的确人所共知,无需赘言。
 
但最近看了凤凰电视台做的周有光的专题节目,亲眼目睹荧屏上他谈笑风生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仿佛自己也走进周老,与他促漆谈心,了解了周老的性格为人,于是心生感慨,对他的长寿有所感悟,想与读者分享。

查阅网上有关文章,周老在十多年前对其它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不乱吃东西,对宴席上的山珍海味,吃了应该吐出来。显然,这是周老的调侃和幽默。
 
实际上,看了凤凰台的介绍,不难推测,他的健康长寿既得益于他的遗传基因,又受益与他的达观性格。遗传基因问题太专业,而且与家族父母有关,我们无法讨论;至于周老的性格特点,倒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注意。

在凤凰台记者对周老的采访录像里,只见周老总是笑口常开,喜欢谈一些有趣的事情,即使谈到文革期间的抄家,他也是乐呵呵地说,家里东西都被造反派抄走,简直连一片纸都没剩,这也不错,感到很轻松,反正都是身外之物。你看,遇到这么大的灾难,他不气不急不怒,处之坦然,这我们就很难做到。周老说,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显然,这是他在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种经验总结。
 
再举例来说,文革期间把他打成“反对学术权威”和“反革命”,跟随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到宁夏去劳改。他说,到了宁夏农村,只见荒无人烟,每天日晒雨淋,从早到晚劳动,而且领导让他们宣誓一辈子扎根在农村,不回城市。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非常沮丧,有的甚至完全绝望,于是,有的精神崩溃,有的自杀……周老呢,他觉得一辈子在城市里,没见过宁夏那里的风光,他觉得那里空气清新,风光宜人,劳动一天,躺下就睡,结果把他的失眠症治好了。他说,古人有句名言,即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生活中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倒霉的时候,不能只想消极的一面。
 
周老还满怀兴趣地谈到这样一件奇闻,那是在宁夏五七干校劳改期间,他亲眼看见成千上万的大雁在蓝天上飞过,领头的大雁一声怪叫,天上所有大雁纷纷解大便,于是大雁的粪便像倾盆大雨一样落下来。他们这些劳动改造的人正在露天开会,那天他恰好带了一个防日晒雨淋的大草帽,结果没有戴草帽的人,满头满身都是大雁的粪便,弄得头发里的大雁粪便,几天都洗不干净……说完,周老又笑起来。他说,这种景象一万年也难出现,如果在城里,你能看到这种奇观吗?说明周老能够苦中作乐,身处逆境,绝不悲观。
 
另外,周老一辈子热爱工作,始终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他在美国学的是经济学,49年回国以后,就研究新中国的经济问题,并写出经济学专著。55年调到文字改革委员会以后,他的全部精力又完全投到中国汉字拼音方案的设计和研究当中,他和其他几个语言文字专家一起,创立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周老被誉为中国“汉语拼音之父”。但周老对自己的成就始终处之泰然。
 
1972年,周老随宁夏五七干校学员一道返回北京,被宣布为废物和垃圾,呆在家里。但周老并没有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而是在家继续从事他的研究和写作。83岁那年,他得到日本某公司根据他的汉语拼音专著设计制造的打字机一台,从此他便用打字机写作,陆续出版了20多部著作。可见,周老能够脱凡超俗,一心放在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上。一个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往往就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平静地过日子。

当然,周老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从美国回到中国以后,毛泽东时代整人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他面对生活的坎坷打击,面对人生的苦难,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关键是他对世间万物和人生苦乐既能从消极方面想,也能从积极方面去考虑。他能够看得透和想得开,显然,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另外,人的长寿也与其它一些因素有关,诸如家庭和睦,夫妻感情和谐,饮食合理,生活有规律等等。周老在这些方面自然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经验。但我想,性格即命运,命运中自然也包含长寿。周老的达观性格和一生勤奋工作,应该是他健康长寿的秘诀。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