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报:中共把纪委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来源: 懿芳
所谓「立」,就是与「破」同步,坚定不移地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严纪律、明规矩,彰显制度的权威。今年将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就是立规的关键动作。其规范对象,直指纪检机关最核心的监督执纪权力,通过提炼有效做法和具体实招,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
1月上旬,为期三天的中共十八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十九大前,中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大动作。
本次中纪委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开年之初即建章立制,高调宣示反腐决心,意在向外界申明: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殊党员,没有特殊领域,中纪委也不例外,要把纪委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反腐「新基调」 有变有不变
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将之阐释为「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
这一表述,与去年岁末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提法一致。而此前的权威定调是,「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北京党建学者指出,从「正在形成」到「已经形成」,两字之差,是量变到质变的累积,也是重要转捩点的标志。从数字看,反腐形成「压倒性态势」的依据有三。
首先,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共立案审查中央一级管理的干部240人,是十七大期间审查中管干部人数的3.6倍,尤其是严厉查处了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消弥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隐患」。
其次,根据官方通报,纪检机关接到的检举控告类信访举报呈下降态势。2016年接到的举报同比下降了17.5%,是十八大以来的首次回落。「一降」的同时还有「一升」,立案审查和处分的党员人数持续上升,从2012年到2016年有近两倍的增长。
第三,在高压反腐态势下,过去一年,有5.7万名党员主动向党组织交待了自己的问题,体现出心理震慑起效。
官方对「压倒性态势」还作出了另一种表述,「是在党心民心上的压倒性态势,是在政治上的压倒,是在正气上的压倒,扶正祛邪,正气上扬」。
中国社科院1月初发布的第六部《反腐倡廉蓝皮书》支持了上述说法:九成以上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七成以上城乡居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比2012年分别提高9.9、21.3、10.2个百分点。
蓝皮书还提到,在反腐问题上,干部民众强烈地感受到,2016年是廉政制度供给特别突出的一年。多部门同时发力,层层构建「防腐制度网」,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除了定论「压倒性态势」的新基调外,有一些重大判断是没有改变的,即习近平再次强调的,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任重道远」。这是对反腐形势的科学判断,也是对政治成就的客观评估。
中共高层立足当前,明确下阶段任务目标,对全面从严治党继续进行战略布局,厚植执政基础。在体现高层意志的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公报中,对2016年纪律检查工作进行了总结,把主要工作归纳为七项,工作体会集纳成五点;同时,对2017年任务作出了七个方面的分类部署: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严明换届纪律;二是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交上作风建设合格答卷,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三是以强有力问责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四是扎实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五是坚定旗帜立场、紧盯目标任务,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六是立足本届完成纪检体制改革任务,提炼总结实践成果;七是绝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对比2016年初的六次全会公报可以看出,此次公报仍然是「757」的架构。略有不同是,在今年的七项任务中增加了严明换届纪律和推进监察体制改革等内容,这与今年的政治排程和改革推进有着密切关系,值得持续关注。
纪检非净土 教训极深刻
在本次中纪委全会召开前,1月3日至5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连续播出了专题电视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介绍了十八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控机制,坚决清理门户的情况,引发舆论热议。
这不仅是为全会通过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营造氛围,也有形成规制的示范意义。本次公报中有一条新提出的任务就是,「深刻剖析典型案件,忏悔录能公开的都要公开,充分发挥反面教材作用」。
党内高级学者谢春涛指出,「一些落马中管干部现身说法,面对电视镜头来表达自己真诚的忏悔,对领导干部的警示作用非常大。我所接触到的中管干部在谈到这些电视片的时候甚至是有震撼作用。」
新播出专题片中所涉案例主要以纪委自身为主,别具震慑意义。
专题片里既有中央纪委机关被查处的干部,例如中央纪委第四纪检监察室原主任魏健,中央纪委第九纪检监察室原副主任明玉清,中央纪委法规室原副局级纪律检查员、监察专员曹立新等人;也有地方纪检监察系统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比如广东省政协原主席、纪委原书记朱明国案,山西省纪委原书记金道铭案,内蒙古自治区纪委案件审理室原主任沈佳案,以及天津市纪委信访室原副主任刘忠案等。
这部专题片与去年10月播出的八集反腐系列片《永远在路上》一样,都是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其素材来源、画面风格有一脉相承之处。
只不过最新一部反腐大片将镜头对准「内鬼」,并在解说词中开门见山地指出,「纪检监察系统也非净土,面临同样严峻复杂的形势。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没能经受住腐蚀与反腐蚀的考验,由执纪监督者蜕变为腐败分子,教训深刻。」
纵观这些案例,身陷囹圄者无不是利用职务影响力和监管漏洞,将权力加以变现。如曾查办过薄熙来案的魏健,其违法违纪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向地方官员「打招呼」来帮人办事,所涉领域五花八门,包括提职晋升、安排工作、司法审判、工程项目等。作为一个厅局级的干部,却有能量让省部级干部「买帐」,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纪委所拥有的监督执纪问责的权力,是「关系到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的一个权力」(片中语)。
中共十八大之后,绝大多数纪检监察干部认真履职,纪检监察机构的影响力也与年俱增。但也正基於此,让一些纪检干部成为被官商两道围猎的重点对象。有地方官员就直言,「人家不怕种树的,只怕烧山的。纪委书记对某一个干部、某一个党员的看法,都是决定这个人一生的,至少一段时期的升迁荣辱。所以一般的领导干部都怕纪委,这是肯定的。」可以说,纪检干部如果滥用手中的监督执纪权,知法犯法,造成的危害会比一般干部更甚。所以中共高层笃定决心,以零容忍的态度去「清淤、排毒、拔烂树」。
防止「灯下黑」 中纪委束权
近年来,随着纪委扩权,中共也高度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制衡。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提出,要解决好「谁来监督纪委」的问题;三次全会上强调严防「灯下黑」;五次全会上要求清理好门户;六次全会上强调,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纪检监察干部。
在反腐过程中,「刀刃向内」的第一个层面是「剜除毒瘤」。中纪委副书记吴玉良在1月9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800人次、组织处理2500人、处分7900人,「中央纪委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做到了铁面无私」。
「刀刃向内」的第二个层面是「动手术」,即有针对性地设计监督制度。在中纪委对线索处置、审查审理、涉案款物管理过程进行梳理后,发现了大量风险点。对于这些风险点,中纪委从现场暂扣,到交接、移送、保管,最终处置等环节,全过程制定了详细的制度要求。
在新播的反腐专题片中,中纪委首次对外披露涉案款物管理的库房以及相关管理规范。据工作人员介绍,进入中纪委涉案款物管理库房,须有双人双指纹认证才能通行,库房四角都有监控,能够达到全方位无死角的工作状态。且按照要求,单人是不允许在库房内的,至少须有两人在场。
目前,涉案款物资讯管理系统已覆盖了中央纪委47家派驻纪检组和省市县三级纪委。从暂扣开始,所有资讯上传到数位化平台,保证对涉案款物全程有效监管。中央纪委资讯中心副主任冯效勇表示,该系统所有的工作是自动抽取,自动上传,自动计算,自动留痕,避免了人为干预。
不唯线索处置、涉案款物管理,对纪检系统的各方面工作的内部监督,也正在更多地借助科技力量。据了解,从中央纪委贯通到县级纪委的监督执纪资讯管理系统已经建成,所有资料和工作进展情况每天进行更新。
除了中央纪委,所有省一级纪委、大多数市一级纪委都已设立了干部监督室,县一级纪委已做到有专人来负责内部监督。中央纪委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旦发现问题线索,无论涉及到哪一级干部,有案必查、绝不姑息。
在剥离纪检监察室的问题线索管理权之后,下一步,地市级以上纪委将探索把日常执纪监督的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执纪监督部门来负责。在此基础上,现有纪检监察室将专司执纪审查,并将不固定联系某一地区、机构,以避免长期接触带来利益瓜葛。
中纪委为加强对机关纪检干部的管理监督,明确了三个「不得」:未经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与联系地区的工作对象交往;不得向联系地区发布指示,答复有关的谘询和请示;不得与联系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私营企业主进行联系。
这些具体的操作规定,是通过技术手段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对权力进行切分,树起「防火隔离墙」,体现出了对权力监督制衡的思路。明眼人应能看出,中纪委铁拳惩治「内鬼」,示之於众,是以行动证明:在党纪国法面前,没有特殊党员,没有特殊领域,没有哪个部门岗位设置可以越过纪律和法律红线。
「标」「本」兼治 「破」「立」并举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这句明文写入中纪委第七次全会公报中的话,成为新年以来中国政坛中的高频语汇,被党内高级官员们在不同场合加以强调。
中共十八大以来,健全内控机制一直是纪检机构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四年间,中央不仅打出加强改进巡视制度、突出落实两个责任、开展「一案双查」等组合拳,还制定出台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等一系列反腐败法规文件。
仅去年一年,中央层面就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若干重磅政治文件,为反腐败从「治标转向治本」打下了制度基础。
其中,《问责条例》剑指「管党治党失之於宽松软,好人主义盛行、搞一团和气,不负责、不担当,党内监督乏力」,要求担负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强化日常监督管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了「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并明确提出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如何做到「标本兼治」?体制内学者普遍认为,以制度管长远,方能奠根基。制度治党,应该「破」「立」并举。所谓「破」,就是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彻底破除蔓延於党内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潜规则。
时值十九大前期,有舆论认为,出于稳定考虑,中共或会放缓反腐节奏。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罗东川公开驳回了这一观点。他明确表示,今年要克服「届末之年反腐败可以收官」的思想,「做到惩治腐败力度决不减弱……除恶务尽,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斗争。」
今年上半年,将继续开展对中管高校的巡视,对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全覆盖完成后,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将全面总结十八届巡视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所谓「立」,就是与「破」同步,坚定不移地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严纪律、明规矩,彰显制度的权威。今年将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就是立规的关键动作。其规范对象,直指纪检机关最核心的监督执纪权力,通过提炼有效做法和具体实招,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
此外,国家层面的反腐败法制定正在提速,这也是一个加强「标本兼治」的重要信号。中央纪委副书记吴玉良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已在北京、山西、浙江三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国家监察委员会就是国家反腐败机构,制定国家监察法实质是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完成国家监察法一审、二审,最终出台国家监察法。
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党内监督固然应当发挥首要作用,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也同样重要。目前纲纪约束已经较为严格,接下来的建规立制中,应把大众的政治参与和民意监督更广泛地吸纳到现有体制中,使之成为执政党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推动力量。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