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碧海: 谈废除有害无益的冬夏令时差改变制度

来源: 大中报特约 碧海


从3月13日开始,几乎全加拿大和欧美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将比昨天不安乃至“危险”,整个社会的工商业,也将陷入轻微减产的状态,人们的情也绪变得较为忧郁易怒。交通事故会比以前频繁发生,因个人的情绪低落而导致的各种疾病也会轻微增加,旧病复发的机会突然显著。人们普遍情绪低落,请病假的几会率突然升高。又到了令社会秩序轻微失控的每年两次的夏令或冬令时间改变的季节。
 
是的,在本文发表之时,恐怕离今年的“夏令时间”的实施已经有好几天。但这个世界有一部分人,还必须每年两次、重复性地感受这种完全没有必要的生活烦恼。人们必须每年两次,一再重复这种“好不容易地刚刚习惯了”的这个夏令时差的改变,冬令时间再次到来,而又必须再一次把日常生活习惯完全搞乱。人们必然再次花费精力,克服这种完全没有必要的生活干扰和精神烦恼。我想,世界上至今仍然在实施这个冬(夏)令时间改变国家的很大一部分民众,一提起它,一定会满腹牢骚,会像笔者那样,一肚子的“莫名之火”和不需要的烦恼,会再一次困扰好几个月的时间。我想,绝大多数实施“时差政策”国家的民众,都应该会体验到这种会坏习惯和坏规律必须加以改变和取消。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改变时差”的坏规则,究竟是如何开始和为何开始的呢?
 
答案之一是,很多政府错误地认为,实施时差改变有利于农耕。因为增多的日照时间对农民的耕作有益。但是如果仔细考量一下,这种想法不但不对,而且还误导民众。特别是在冬令季节,其实际效果还完全相反,因为它扰乱了农民的秋收冬藏的规律和时间。历史记载,在临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欧洲的农民曾经因此组织起来,集体反对实施冬令时间的规定。他们声称,这种时差改变,令他们短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及时把农产品运送到市场出售。主张实施时差改变的第二个理由听起来似乎比较合理,那就是站在节约能源的角度而言,实施夏令时间,可以节省一个小时的时间不必使用能源。这也是20世纪初期,从德国开始,然后蔓延到欧美各国,全都实施夏令时间的原因。但实际上还是不对。经过几十年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显示,人们在这个季节所节省的能源,非常有限。而且还远远抵不上因此而增加的取暖和冷气机所消耗的能源。所以,实施“时差改变”可以“节省能源”的依据,都是误导的。实际上实施时差改变不但对节省能源没有益处,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却非常明显。
 
首先,有太多的调查研究和统计数字显示,每年两次的时差改变,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显著的伤害和骚扰。原因是它扰乱了人们的睡眠习惯而导致失眠和睡眠不佳,它明显地增加了有心脏病史病人心脏病发作几率。而因此所导致的睡眠不规律症状,是对有神经衰弱病人加重病情的直接原因。而由这些病状所造成驾车人的精神疲劳和心境不宁,正是导致各种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勿论它也是人们因此在工作场所发生工伤事故的原因之一。所有这些,都有实际的研究报告和统计数字为依据。当然,所有这些因时差的原因所造成的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和因此导致的人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和骚扰,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政体上的经济损失。据德国学者的研究报告和统计数字显示,在实施夏令时间期间,人们平均要损失大约40分钟的睡眠时间,它对整个社会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叫做《不能低估的有用功能损失》(Non-negligible of losses of utility)。在实施时差改变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因作息时间的不规则更改,而把时间浪费在电脑电视上,而因此在工作上的效率也必然会跟着下降。据另一项在2013年进行的调查统计研究报告显示,在美国,因时差改变所导致的,人们生活习惯改变而造成的这项经济损失,估计在4亿3千4百万。
 
上述的科学研究和统计数字,也是世界上大部分民众反对时差改变,或被称作《节省白天时间》(Daylight Saving Time)制度的主要原因。实际上,世界上像中国,印度,南非那样的众多国家,在理解和忍受了巨大痛苦和经济损失以后,早已经停止实施这种时差改变制度。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大概只有16亿,或21%的总人口仍然实施这种时差制度的原因。其他的79%民众有幸不必再受这种“时差制度”的折磨。事实上即使在加拿大,像西部的沙省和部分B.C省,也已经废弃了这种时差改变制度。
 
人们越来越理解到《夏令冬令时差制度》不但无益,还有重大的害处。那么现在人们为什么还是让这个无益有害的时差制度继续扰乱乃至危害我们的生活呢?其实,只要人们持之有恒,不断地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我们的反对声浪。这个有害无益的时差制度一定和迟早会成为历史陈迹。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