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再次游览尼亚加拉瀑布

Niagara Falls revisited
来源: 成铁妹
 
最近某日,天气晴朗,春意盎然,我们再次观赏尼亚加拉瀑布,作为这个长周末的休闲度假。 说到尼亚加拉瀑布,我是第四次游览,但一次有一次的侧重,了解程度,也一次比一次深刻。记得第一次来 是1996年,我和先生来探亲,选择瀑布为第一时间的游览方向。那时,虽也坐船经过瀑布,像细沙一样的水粒打在脸上,并不感到强烈,走完一圈也就匆匆上岸了。只是觉得新奇,有从未尝试过的稀罕。那时,好像还把那蓝色的雨衣拿回家留了一段时间,作为纪念。仅此而已,时间紧迫,也就是走马观花罢了。

第二次来好像是某年的夏天,带着外孙子们,没有坐船,就在附近的草地上,铺上毯子,玩儿了两个小时。之后到了附近的一个小镇上很有独到之处而又古香古色的木质结构的餐馆,吃了西餐。更新鲜的是,看了餐馆附近一家后院的小桥流水和男主人睡在树与树之间的吊床上悠然自得的样子,因为这是在中国不可能看到的景致。那时的中国大家都住公房,特别是在人烟稠密的北京,那里会有后院还有树木、湖泊让你那么自在。所以这次来是欣赏了一番乡村小镇的特色。

第三次来是有一年过圣诞节,女婿说:我们主要是看看瀑布附近的景观,所以就在那座最豪华的酒店里过了一宿,房间窗户正对着瀑布,能够看个全景。晚上七时许还在旋转餐厅上就餐。这时花灯初上,再配上闪闪耀眼的霓虹灯,瀑布变得五光十色,和白天观赏,又是一番景致,显得更为美丽。到此一游之后,第二天就打道回府了。

这次来是第四次,由于外孙子的带领,而且外孙女事先在网上查了瀑布周围的景点,可以说是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后而来的,所以游览活动有条不紊,依次序进行,感受很深。

首先了解到: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的尼亚加拉湖中段,也是美洲大陆最著名的奇景之一。又称世界三大跨国瀑布。在加国的叫马蹄形瀑布,在美国的叫新娘面纱瀑布。据说它能吸引新婚夫妇到这里来度蜜月。还有走钢丝和坐木桶漂游的。那简直就是水上奇观了。所以,游览的第一步,我们搭乘‘雾中少女号游船’,目睹了两个瀑布的全景。可瀑布向游人喷洒的水雾非常的强烈,打在脸上,都有刺痛的感觉。全身衣服尽管有雨衣罩着,但强风劲吹,全身上下湿了个底透。我惊吓的不敢往前看,甚至有一种尽快结束的要求。本来么,那有老太太到这‘狂风暴雨’中寻求刺激的,要赖也只能赖自己不自量力。可年轻人都在手舞足蹈高兴的喊了出来。下了船后,全身都在滴水。至于鞋袜更不必说了。尤其是我为了走路舒服,竟穿了布鞋,整个下半天我们就在湿衣服贴在身上的极不舒服中度过了。

其次,去了瀑布附近的鸟类馆,进得馆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马上就汗如雨下。敢情这里是热带的珍禽异鸟和各种爬行小动物。像缅甸的纯白色蛇,实属罕见,盘成一大盘在那里一动不动。立即想起中国的神话剧白蛇传来,心中产生了那种纯洁雪白的蛇真有可能成仙的奇幻感觉。还有一种蜥蜴类小动物,身子像鳄鱼,头像猫头鹰,有点可怕。之后又见一只大乌龟,像白玉一样的贝壳上晶莹剔透,花纹规格如钱币,着实漂亮,看它呆在那里是正在强烈的灯光下烤背呢,我才知道这种动物是喜欢热气的。再往前走,还看见一种体积不大的变色龙,时而变绿,时而变黑。大自然给了它一种两面派的功能。文革中说‘风派’人物拿变色龙比喻,再恰当不过了。此外,就是五颜六色的各种鸟类啦。有位饲养员,还将一只漂亮的大鹦鹉落在我右臂上拍照,倍觉欣慰。

接下来,外孙子开车带我们在瀑布周围的街道上转了一圈,让我们领略一下那里的街景然后就去天塔上的旋转餐厅吃饭了。此塔据说最高达160米。通往了望台的电梯一半镶着玻璃,可以在电梯升降时观赏瀑布景观,又是一番体味。最上层就是旋转餐厅,吃一顿饭旋转一周半,可以边吃边从另一个角度由上到下鸟瞰瀑布全景。这顿西餐外孙子点了有我爱吃的西红柿龙虾肉汤和鳕鱼。他们则是牛排之类的食品。酒足饭饱之后,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外孙子问我:姥姥,玩儿的还行吧。我连忙表示满意。我的体会是:他们生长在这里,具备了洋人的生活方式,懂得如何消费。当然玩儿的尽兴。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