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一带一路"列车驶入黄金加速期

来源: 渔樵夫
 
从某种程度上看,当前中国「对外开放」已摆脱了弱国的被动开放,而变为强国的主动开放。"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对外开放「升级版」将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加速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投资人」。

经过逾三年紧锣密鼓「铺轨期」,中国"一带一路"列车将在今年驶入「黄金加速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於5月中旬在北京拉开大幕,届时将有逾20国领导人集体登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再获国际加持。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国内经济复苏仍显羸弱之际,中国借"一带一路"战略对冲内外逆风,并推动基建等相关产业走出去,实现国内经济突围转型,可谓一石多鸟。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带一路"宏图可算是中国谋建大国地位的国际政经路线图。中南海冀望透过"一带一路",实现经济与政治的「双丰收」,但进入「黄金加速期」的"一带一路"列车开行速度愈快,所遭遇的阻力或会愈大,近期印度消极应对"一带一路"便是明证。在当下高速行进过程中,欲防止"一带一路"「主力军」变为「阻力军」,中国政府须做好清障排雷工作,推进过程要控制安全时速,切莫急于求成,以免触发反弹,陷入被动。

"一带一路"驶入「快轨线」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标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出台。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一带一路"相关战略规划陆续出台,各相关职能机构先后建立,"一带一路"逐渐走向纵深。

"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西部和中亚及欧洲连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国沿海地带和东南亚的印度、阿拉伯半岛及中东连接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有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44亿人口和约40%的全球经济;其规模约是「马歇尔计划」的12倍。

构建"一带一路"经济圈被视为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过去中国开放合作的对象多为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拥有先进技术和跨国投资经验的发达国家,而"一带一路"版图的摊开,扩大延伸了中国与东南亚、中亚、西亚甚至非洲国家的合作半径,这些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合作潜力空间巨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5%。中国企业对相关61国的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多个重点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从战略规划到建设攻坚,经过三年多「铺轨期」,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定。随?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的先后建立,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获得更多银弹支援。

进入2017年,"一带一路"更进入「黄金加速期」。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五次提及"一带一路",频率空前。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据目前统计,已有包括20多位国家元首和首脑、50多位元国际组织负责人、100多位部长级代表在内的共1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嘉宾与会,可以料想,"一带一路"论坛将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强力催化。

"一带一路"一石多鸟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发展的国际政经路线图、宣言书,北京有意借此充当起「扛旗者」、「领头羊」角色。於北京而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一石多鸟、一箭多雕之意。

其一:对冲全球化逆潮  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中国借助全球化东风,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但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对中国拓阔外需市场形成严峻考验。事实上,"一带一路"地区恰是高度外向性地区,不仅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且也是外资流入最多之地区。该地区占全球人口近 2/3,而GDP 仅占全球 1/3,二者占比不相匹配,凸显贸易快速发展潜力与空间。

因此,在抵御全球化逆流大背景下,中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开展跨国互联互通和投资合作,在逆全球化时代,重新锻造「丝绸之路价值链」,有效弥补发达国家投资回流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割裂」,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推力。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也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催生新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普遍承压背景下,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内的"一带一路"全域投资或将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大环境下,中资如能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无疑将有利於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迷。
其二:消化过剩产能  由於前期地方GDP主义驱动,中国当前正处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周期。有分析称,产能过剩已成中国经济「核威胁」,无论是属於高耗能的电解铝、钢铁制造,还是新兴产业的光伏太阳能和风电,以及造船和钢铁业中高端产品的硅钢,均有产能过剩之虞,而近期房地产降速更让这个「核威胁」风险愈发显现。经济学家曹远征指出,「三去一降一补」核心问题是三去,去产能和去杠杆相关联,中国所有高杠杆部门几乎都是产能过剩。

2016年以来,在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全球贸易处于近30年低谷期的大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由於内需不足、国内经济复苏仍然羸弱,中国产能过剩阴云挥之不去,而放眼海外,传统出口市场已趋饱和,新辟"一带一路"市场的意义则更加凸显。事实上,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无疑可提升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消化过剩产能,破除贸易壁垒。

除了消解过剩产能、打造基建输出通道外,中国政府还希望让人民币跻身强势货币之林,以此最终确立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全球贸易及货币体系,实现一石多鸟。

其三:启动区域板块  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近几年如火如荼上马的自贸区,此前,中国的区域发展多以单一区域为发展模式。而"一带一路"的推出,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横向看,"一带一路"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一带一路"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

"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围绕中国西部边陲的经济走廊展开,更像一个错综的网络而非单一直线。数据显示,其中的「一带」规划了修建新的铁路、公路、油气管道、电信基础设施和光纤电缆。路上三条经济走廊横穿欧亚大陆,将中国西南省份与东南亚大陆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为中国提供印度洋出海口,可谓四通八达。

"一带一路"不仅将拓展海外市场,中国国内西部地区也会被带动起来,向西开放带动生产要素从东向西横向移动,从而改善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有分析指,"一带一路"的多路突进,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加强省区之间互联互通和产业承接转移,有利於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其四:畅通资源通道  中国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铁矿石依赖於澳洲和巴西,石油依赖於中东,目前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海路进入中国,管道较为单一,特别是马六甲海峡作为马来半岛与印尼苏门答腊岛之间的交通要塞。目前,中国超过70%的石油经此运送,一旦此运输线路被切断,中国将陷入空前被动。

中国与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甚稳定和牢固。因此,拓宽资源获取管道至关重要。有分析指,"一带一路"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新增大量有效的陆路资源进入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但可推动中国过剩的产能「走出去」,还将输出装备、技术、管理与标准,并通过与中亚在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增强能源与地缘安全。
其五:对外开放「升级版」  "一带一路"被视为中国的「二次开放」,其意涵与30多年前的「一次开放」不尽相同。邓小平时代的对外开放更多是在经济领域将海外资本「引进来」,助力中国经济发展。而"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对外开放,则更多强调让中国资本「走出去」,为中国赢得相对有利的战略空间。

"一带一路"大语境下的中企「走出去」,已迎来爆发期。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外投资实现创纪录增长,2016年中国并购市场的交易金额与交易数量均再创新高,其中内地企业海外投资增幅达142%,创历史新高;内地企业海外并购投资金额增长246%,达到2210亿美元。

从某种程度上看,当前中国政府所宣导的「对外开放」已摆脱了弱国的被动开放,而变为强国的主动开放。"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对外开放「升级版」将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加速中国由「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投资人」。

"一带一路"须越双重关
当前,中国在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需要新引擎、新马力提振经济。目前无论是从国内环境还是国际局势来看,"一带一路"战略都处于一个「黄金加速期」。随?"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合作将进入「提速期」。但客观而言,驶入快车道的"一带一路"列车,也有不少关隘要闯:

关隘一:政治阻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规划,作为中国复兴历史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大战略,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提供巨大机遇,但也引发部分国家的猜忌与戒心,认为中国在借此扩大全球影响力。

海外在看待"一带一路"时,出现了所谓「朝贡体系论」、「新版马歇尔计划论」、「新殖民主义论」等说法。美国知名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刊文称,中国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向其他国家出口自己的发展模式。

今年全国「两会」,中国外长王毅在谈及"一带一路"时,明确表示「版权属中国,收益归各国」。但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推进并非一帆风顺。3月下旬,印度媒体刊文称,印度有必要重新审视反对中巴经济走廊一事,因为它可能会让印中双边关系偏离正常轨道。该媒体引述印度外交秘书苏杰生在今年2月举行的印中战略对话期间的话称:「中巴经济走廊是这一特定倡议(即"一带一路")的一部分。该走廊侵犯了印度主权,因为它要穿过巴控喀什米尔地区。」

"一带一路"的推进不仅引起印度的警觉,欧洲对该战略也是心态复杂。对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踏足欧洲,东欧各国普遍持欢迎态度,西欧国家则在「政治上较为警惕」。

尽管中国官方多次强调"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为了促进经济双赢而非出自地缘政治考量,但部分国家在对待中国投资问题上仍心态矛盾,一方面需要在资金、建设上与中国合作,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资金介入所带来的政治发酵和影响,政治可能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关隘二:风险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外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於当地政府大量参与这些项目,政治风险的影响,可能大於以私企为主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影响。沿线国家的国内政局变化、利益集团分歧,都会影响"一带一路"落地,包括政党轮换后,可能产生「新官不理旧账」的风险。

有观点认为,由於"一带一路"项目不少以「大项目」「大工业园区」为主体,相较於西方世界与当地社会的贸易,"一带一路"和政治的关系更加紧密。当出现政局动荡的时候,中国投资的工业园区会面临更大的风险。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内安全形势严峻,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甚至导致了部分项目的中止。而随?当前「反全球化」逆风愈刮愈劲,未来国际安全形势或进一步恶化,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很可能会深受波及。

此外,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契约精神也有欠缺,从而使中企投资和营运环境面临不确定风险。

忌「另立山头」倡「做大蛋糕」
客观而言,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结合度并不十分牢固,且该地区已有较多合作机制,包括亚太经合组织、东盟10+1、上合组织等,对中国而言,推进"一带一路",无需另立山头,可与当地发展计划灵活对接,共同做大蛋糕。

例如,在完善区域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可通过基建输出,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通关键通道和关键节点,畅通海、陆通道网络。

在扩大贸易方面,不要期望在现有基础上分「蛋糕」,挤占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份额,而应考虑通过增量出口实现扩大贸易规模的目标。

当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链分工仍不发达。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应积极推进产业链分工,深化双方贸易合作。

此外,还要注意「软硬兼施」:实现「软实力」、「硬实力」并举,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民众认识到"一带一路"战略是「协奏曲」「合唱团」,而非「独角戏」和中国自己的「后花园」。

重建中国的大国地位,再现「中国版辉煌」,"一带一路"战略需久久为功。"一带一路"宏图,处于中国国家战略转型的中轴和抗御逆全球化的风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可谓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推进过程切莫急于求成,要胸有大棋谱,通盘考虑,并做好清障排雷工作,方能事半功倍,达致多赢。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