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刘泽彭:教育公益是一生的事业

来源: 林青


刘泽彭说:「美丽中国」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为社会再做一点服务,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而这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人一生的追求,不管年龄多大,都应该有这种执着的追求,人生才是完美的和完整的。
 
修过自动控制学,下过基层,坐过机关,当过国家部级官员,退休后在公益机构任职。这是刘泽彭对自己一生的简单勾勒。

生於1946年的他,现在是内地一家本土公益项目「美丽中国」的理事长。每天与「80后」、「90后」的员工们在一起,他早已脱下在体制内常穿的西装皮鞋,换上T恤和牛仔裤后,更贴近年轻人和农村孩子。一位退休的部级高官,为什么要参与体制外的教育公益项目?一个非教育、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工科生,又如何以理事长的身份带领机构发展?

刘泽彭的回答是:「我非常感谢『美丽中国』,它给了我一个服务社会的平台,让我能为中国的农村儿童教育做点事情,帮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教师的状况很不理想」
刘泽彭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很多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年有80%的中学生能考上大学,而这个比例在农村只有5%。这种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是当前内地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刘泽彭介绍说,退休前他曾是希望工程的支持者,动员过企业家捐款,在甘肃建希望小学,并担任顾问。「当时我发现校舍建好、 道路铺完,但农村教师的状况却很不理想,优质教师的缺乏是一个最大的短板。」多年来,刘泽彭虽然手头上本职工作繁重,但始终忘不掉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退休后,刘泽彭更加关心农村教育问题。

「和太太一起去云南旅游,途经云南丽江和香格里拉时,我们发现当地孩子的身材健壮协调,是当运动员的好苗子。我的太太是一位运动员,我提出:有没有可能让这些边远山区的孩子们走一条运动成才的路?」

夫妻二人讨论的结果是,如果在当地办学校,终归还是缺好的老师。于是,他们大胆地设想并付诸行动,为孩子们提供经费,把他们带到大城市培养。

他们最终决定从当地带出十个年仅7、8岁的孩子:5个藏族,3个纳西族,1个泸沽湖摩梭人,1个普米族。

十年来,他们在北京边学打网球、边接受文化课教育。如今她们18岁上下,肤色黝黑,体形健美,非常阳光,其中五个孩子在学校读书,另外五个孩子成为职业运动员。刘泽彭手拿这些孩子的照片,一脸欣慰地说:「没有成为运动员的孩子们现在也非常棒,在深圳继续读书。这几个成为运动员的孩子,现在参加各种内地比赛、国际比赛,未来可能走向国际网坛。」

联合地方政府力推教育扶贫
刘泽彭结缘「美丽中国」始於女儿刘芳。刘芳深知父亲心系农村教育问题,她接触到「美丽中国」之后,将其介绍给了父亲。刘泽彭内心深处早就认为,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农村的儿童能不能得到优质的教育,关键是老师。所以「美丽中国」每年招募优秀的年轻人到农村去支教两年,让中国所有孩子无论什么样的出身都能获得同等优质教育的理念和方式,刘泽彭很是认同。

对于当时规模尚小的民间公益项目而言,刘泽彭的帮助超出了团队的预期。几年下来,他协助「美丽中国」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为「美丽中国」叩开了几大省份的教育扶贫之门。

刘泽彭表示,在中国做好公益事业,如果能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接触项目之后,我开始与一些地方政府、民政部门、教育部门沟通,倾听各地区的需求,摸索着如何与各地融洽的合作。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都表达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希望美丽中国能够尽快进入。可以说,『美丽中国』与政府的合作非常愉快。」

美丽中国成立9年以来,已有超过1000位项目老师走进云南、广东、甘肃、广西的220多所乡村学校的课堂,给33万人次的学生带去了优质教育。

刘芳惊讶於父亲投入了这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刘泽彭则告诉她,自己四处奔走主要是被项目老师和员工们的热情、善良和付出所打动,而这也是一份超出慈善工作的事业,它是最终能触及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大事。

现在刘泽彭愈发确定当时的判断。「『美丽中国』的意义不仅仅在於增加了农村一线教学老师的数量,我更看中这是一条解决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专业化模式。」刘泽彭说。

「做教育得懂教育」
2014年4月,经理事会全票通过,退休后住在深圳的刘泽彭以「美丽中国」理事长的身份回到北京。

虽然刘泽彭时常对外介绍说,由於一直关注公益,所以体制内外的角色转变很自然。刘泽彭最强烈的感受是,公益不会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就天然地成为一件好事。如何让好心成为一件好事,作为理事长,他给团队定了两个原则。

「第一,慈善组织一定要合规合法。我们现在在基金会中心网的评分是100分。不论是项目进展情况,还是募捐资讯,我们的透明度最高。第二,要想成为专业的公益组织,不能仅凭热情,专业非常重要。做环保得懂环保,做教育也需懂教育。」

他直言不讳,中国的公益行业现状尚不成熟。比如说捐款不能兑现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说部分人参与慈善项目却从不过问项目事宜等等。近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公益事业的发展,舆论对公益项目的专业度提出了不少质疑。刘泽彭说,提升机构的专业度,这是「美丽中国」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大命题。

他介绍说,某种程度而言,今天的「美丽中国」项目已经成为了一种精准教育扶贫的模式。「项目老师两年期接力型轮换机制、一线教师管理服务机制等都是我们践行的专业化教育扶贫模式。这种模式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种可复制的模式。」刘泽彭说。

不仅如此,为了不断提升教育公益的专业度,刘泽彭正在联系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希望与之合作,为项目老师提供专业教育培训。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对农村教师提供更专业和持续的培训。

「公益是一项互助的事业」
贫困地区教师人才的流失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更是城镇化继续深入下的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让一些优秀的教师人才长期留在农村很难,也并不现实。

「美丽中国」在带给农村儿童欢乐的童年和优质教育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贫困地区师资匮乏的道路,刘泽彭称之为「两年轮换制」。

这些年来,「美丽中国」的每个项目学校都会有三四个老师,每两年都会有新的老师进行轮换。「美丽中国」为这些老师设计了一套独立的培训体系和培养计划,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着延续性。

这项备受外界关切的机制,目前来看,可以说是一种公平且可持续的机制。

「站在农村孩子的角度来讲,数月或是一年的支教时间太短。他们可能刚刚适应,就得面对原来老师的离开与新老师的到来。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支教时间过长,对于老师的生活、工作、家庭也不可持续。」

很多人认为,大学毕业的项目老师们往往凭借一腔热血和对教育公益的关注,只身前往农村希望帮助孩子们,与此同时,他们也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刘泽彭看来,「项目老师在农村这两年的成长出乎意料。」

刘泽彭回忆,有位支教老师曾告诉他,第一堂课上讲台时腿抖得厉害。但现在这些老师无论上课还是面对其他人都已经变得非常自信。「孩子们把老师当成宝,女同学喜欢待在老师身边,男同学则远远地关注着老师。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爱,不仅弥补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也提升了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刘泽彭认为。

「『美丽中国』的老师是一座人才的富矿。」刘泽彭经常对人们提起青年的领导力培养。在支教的日子里,项目老师学会了怎样生活,怎样与人相处,怎样教书育人,怎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完善自己。两年中,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知,「美丽中国」的老师有来自於内地211、985的一流大学,还有10%是海归。

今年春,刘泽彭到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内地高等学府,和青年学生交流,分享美丽中国的价值,以及给年轻人带来的成长。对于5月底截止的项目老师春季招募,刘泽彭迫切希望,在海外求学的优秀中国籍留学生也能回国参与美丽中国的公益事业。
「美丽中国」给人们回报社会的机会
「『美丽中国』正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并不是急行军。」刘泽彭对机构未来的发展思路清晰。

对于一个成立於2008年的公益项目,近10年的成长时间并不算短。刘泽彭觉得「美丽中国」并不急于做大,「一步一个脚印走稳,要像孩子学走路那样。」

近几年,「美丽中国」发展得很好,正在实现理事团队的专业化和正规化。但是面对一些在公益圈蹭热度的现象,刘泽彭对理事们提出要求:无论名人大腕,只要加入理事会,请先看章程,让理事们了解作为理事的职责。如果不能履行职责,再大的人物也不邀请。
刘泽彭告诉记者,在「美丽中国」的慈善晚会上,他会说一句话,「我感谢每个人的到来,因为有农村的孩子和项目老师,让我们在这里相识。你们给我们提供了帮助,我要感谢你们,但是我觉得,『美丽中国』也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为社会再做一点服务,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点社会责任感,而这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人一生的追求,不管年龄多大,都应该有这种执者的追求,人生才是完美的和完整的。」

对于未来,年近71岁的刘泽彭说,他会继续帮「美丽中国」做事,而对于教育公益,他肯定这将是他一生的事业。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