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借的常态化

来源: 文华
 
据历史资料记载,借一词,早于中国两千年前东汉时期就出现。如借吉、借光、借助,借职、借寇、借寿、借对等。古诗中也有借字:“借如今日死,亦足了一生,借使到百年,不知何所成”。“做酒须分岁,江梅巧借春”。“顾从陛下复借寇一年”。“借问何谁悲”,“借补繁多,官资泛滥”等,还有借刀杀人、借酒消愁、借花献佛、借书留真,以及《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借荆州。诸葛亮借东风,如此等等,胜不胜数。

现代社会“借”字用途更广,表现在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无处不在,处处可见,已成为常态化。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城镇或乡村,不论过去或现在,不论穷家或富家,家家过日子,都离不开借字,只是多少程度不同而已。所以,王家借李家的,李家借张家的,互相借东西那是家常便饭,尤其农村困难时期,借的事更多。借米、借面、借油、借盐、借碗、借筷、借桌、借櫈、借水、借火、借钱是常事。
小时候,有年炎热的夏季,我家里请三位亲属帮助割麦子,工具不够,父亲让我到邻居借了两把锄刀,中午和晚间用餐碗筷不够,奶奶吩咐我去东院大婶家去借。地处山沟沟,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卖大鱼大肉的,连豆腐很少有。我家喂养两只老母鸡,不知是何缘故好多天不下蛋,老奶奶叫我到后院八爷家里去借了五个鸡蛋,我又从打谷场边摘了一篮子豆角,抄了两大碟子菜,有馍有面条,算是“美昧佳肴”,干活人吃得有滋有味,吃得香甜。

从前我家人口多,生活困难,曾向老战友借过钱。同时,亲朋好友也向我借钱买房、办事、治病,过两三年彼此讲信用自觉还清,从不拖欠,这叫“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

在战争年代,部队整日行军打仗,南征北战,走东奔西,没有固定营区和驻地,流动性很大,“打一枪,换个地方”,走到哪就借到哪。借老乡房屋住、借老乡桌櫈用、借老乡扁担木桶挑水、借老乡扫把铁锹搞卫生、借老乡锅灶做饭、借老乡农具助民劳动、借老乡麦秸和稻草铺地睡觉、借老乡梯子攻城、借老乡门板抬伤员。有时文艺工作者排演节目道具不够,便向老乡借这借那用用。若炊事员做饭因火柴被雨水淋湿,便向老乡借火。那时火柴也不是家家有,邻居大妈对来人说,我家也没有火柴,你看看谁家的烟囱冒火了,谁家就会有火,快走借个火去,找一个硬纸壳燃着,火就来了。别的东西借了一定要还,唯有借火不用还,连谢谢都不用。所以,借火这个词,是聪明人的创意,表达得很清楚,即谦逊也不乏谢意,让人能接受好理解。

在工作中,借字用的也很多。过去写字文房四宝不全,纸墨笔砚常借,借文件、借资料、借书报看看,借人用用,那也是常事。1951年初冬,我在公安二十师政治部青年科工作,那年组织科因整党事多,忙不过来,借我下部队搞调研一个多月。三十多年前,我在东北基地政治部任副主任期间,干事张玉林借调去总政干部部工作近二年,干事张宝贵被《解放军报》社借用一年多才回原单位。为编写《叶剑英回忆录》,有位“笔杆子”被借用三年之久。还有借车、借礼堂、借设备、借其它多多。

借,一则是社会普遍现象,古代有之、现代有之、公事有之、私事有之、军队有之、政府有之、中国有之、外国有之、穷人有之、富人有之。有位大老板是亿万富翁,一次外出办事,烟瘾上来了,一摸衣兜未带打火机,抬头一看,宾馆大门口一个陌生人,嘴角吊着香烟,便凑近身旁说,借个火,这三个字一出口,火就接着了,连谢字都省了。

二则穷家过日子,经常缺这少那,不借没法活,为了生活借就成了贫苦人家的苦涩和无奈。

三则最重要的是,“借鸡下蛋”能促进社会和家庭经济发展,能增长知识提高文化政治思想水平。1998年夏,北京有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缺乏资金,从朋友那里借50万元人民币,营销国外生活品牌产品,历经19年艰苦创业,公司发展很快,已成为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职工有百人之多,每年銷售金额达几千万。早年我上小学时,借学校图书馆许多政治和文学书刊阅读,对我走向革命道路起到很大作用。

四则相互借还,觉得亲切,对增进友谊很有益处。借,并非人人都会做到,关系好时才能迈出借的一步,有东西没有人来借,倒觉得内心挺不自在。诚然,借不但是单纯的你来我往,借借还还之事,而且是中华民族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美德、桥梁、平台,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常态化。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