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经济回暖复苏了吗?

来源: 白雪冰
 
中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坐上了世界经济亚军的宝座,但中国经济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却已日渐凸显。中国经济要想走出L型增长,必须推行制度改革,实现制度「破茧」,完成从政府拉动需求到企业创造有效供给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经济一季报收获「开门红」,6.9%的增速创六个季度新高。有乐观人士认为,需求的复苏,供给的出清,新政治周期的开启,均意味中国经济已摆脱谷底,步入「暖春」,迎来发展新周期。

面对此状况,有经济专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根基未稳,产能、债务和地产泡沫等困扰并未根治,民间投资乏力、资金「脱实向虚」痼疾仍是待解之题,且外部环境并不稳定,短周期反弹过后,长周期下行压力仍存,不排除会迎来新一波调整。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不能因为数据短期回暖就放松改革。恰恰相反,经济回暖恰是改革良机。今年是十九大之年,经济走稳正可成为中央和地方提速改革的「视窗期」,主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制度改革,扩大改革受益面,并完成一系列风险排雷,中国经济才能完成长周期筑底,才能开启健康增长新周期。

「首季」告捷 经济新周期开启?
2017年是中共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外界对中国经济「成绩单」的关注程度非同一般。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至6.9%,创近六个季度新高,也高於6.5%左右的全年增长目标。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宏观经济主要指标也呈企稳向好态势。

乐观人士认为,在地产严调控、金融严监管背景下,GDP增速反超预期回升,再次验证经济L型拐点已过,随着企业现金流和就业情况改善、外需回升,经济复苏范围逐步扩大,本轮复苏的持续性也在上升,中国经济正在开启「新周期」。事实上,今年中国经济的确正展现复苏迹象:

一、基本面转暖  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创下两年新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民间固定投资同比增速双双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创2014年12月来最高增速,PPP项目快速落地,带动基建投资增幅维持在高位。

3月以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增幅反弹至16.4%,是最近两年的最高涨幅。一季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0%,比上年同期加快了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乐观派」认为,经济数据表现再次验证中国经济L型拐点已过,中国经济新周期已逐渐酝酿成熟。

二、企业面改善  从官方披露的数据看,2017年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和收入处于高位,较2016年明显「上台阶」,工业企业利润和收入的双双上台阶,表明企业层面出现明显改善。

分析认为,本轮随着企业利润的回升、以及产业升级的内在需要带动了投资的增加,同时投资所需要的投入品将是其他企业的产出品,从而带动经济周期的启动,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回升,经济内在动力的不断自我循环,最终带动中国经济「新周期」归来。

三、消费增速超预期  中国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0.9%,1-3月消费增速再次走高。有经济学者认为,消费数据的超预期增长,验证经济好转可能已经传导至消费,新周期最后一环或已完成。

四、制造业温和扩张  过去半年的PMI连续位於荣枯线以上。有观察家指,中国制造业发展回暖,进入到温和扩张期,或让更多要素流入实体经济。

五、新增长极助力复苏  雄安新区的设立将带来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河北发展注入活力,为北京发展创造更大空间,京津冀会比肩长三角、珠三角的新增长极,与此同时,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在一系列政策提振下,也有望告别塌陷,由负增长变为正增长,实现谷底起飞。

乐观经济学者认为,经济拐点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向好趋势将从结构向整体扩张。需求的复苏,供给的出清,新政治周期的开始,意味着新周期的开启,经济筑底已经完成,并展开升轨。

外界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也在减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由於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好於预期,同时政策有望继续支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将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至6.6%和6.2%。

德意志银行也指出,中国多项经济活动指标在3月走强,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后,该行将2017年全年中国GDP增速预测由6.5%上调至6.7%。

经济冷热不均 压力依旧存在
虽然一季度经济数据向好,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也有所调升,但笔者认为,判言中国经济已开启「新周期」仍言之尚早。事实上,中国的经济虽出现回温迹象,但冷热不均,且仍摆脱「刺激依赖症」。

经济学者直言,近期中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又出现在了上游部门,原因是由於货币再次高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出现暴涨,「经济自觉不自觉地又滑到了拉动需求的老路上,又滑到了依靠宏观政策来制造短期繁荣的这个老路上」。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大麻烦并未真正消除,尤其是产能、债务和地产泡沫并未根治,民间投资乏力、资金「脱实向虚」痼疾仍是待解之题,加之下半年地产政策收紧、基建减速、金融去杠杆,以及美国景气触顶回落等因素,中国经济长周期的下行压力依旧存在。有预测认为,未来两三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动能预计进一步减弱,年内市场预期很有可能进行第二波调整。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提出,当前经济向好有周期性等因素,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面临不少挑战。

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反弹不等于反转,下半年中国经济仍需关注五大风险:

政策收紧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实现「开门红」,楼市继续贡献较大权重。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了9.1%,实现了连续四个月的增长,超出市场预期。3月,地产投资到位资金增长大幅加快,单月同比增速达到了20%。有外媒认为,行政投资干预经济的做法,致使中国房地产热度持续,难以真正带动低迷经济产生活力,只能是饮鸩止渴。

当前,房地产部门的风险仍是中国最显著的系统性风险环节,这个风险并未实质性排除,摆脱房地产依赖症是中国经济健康复苏的必经之路。鉴于风险排雷的迫切性,中国政府对于楼市的干预政策可能在下半年继续收紧,「地产驱动增长」的模式将在下半年再度受阻,从而压制后续总体房地产投资增长空间。
基建减速  中国经济「一季报」告捷,基建拉动也功不可没。长期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一直都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利器,作为房地产触底后的领跑者,中国对基建投资的倚重并未消减。数据显示,1-3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增长额超过8000亿,而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长23.3%,增长额超过4000亿,在整个固投增长额中占比接近50%。

但依靠「铁公基」大跃进拉动投资的经济模式,却并不能锻造中国经济健康增长的坚实基础,绝非长久之计。进入2016年下半年,PPP新增入库项目快速回落,70%以上项目仍然处于识别阶段,这将大大增加项目的落地难度,预计后期项目落地率将显著回落。从PPP视角来看,基建投资超预期走高并不具备长期性支撑。

冷热不均  一季度中国经济虽迎来「暖春」,但也是冷热不均。一是体现在官热民冷上,二是体现在各个行业之间。所谓「官热民冷」,一季度中国民间投资增长率虽上看7.7%,但较去年年均增长率8.8%仍有进一步下滑。作为中国经济走势的领先指标,民间投资意愿仍尚未出现显著提升。与民间投资仍未走出低迷相比,国企利润却在大幅增加。官方公布的2017年1至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逾一倍以上。「官热民冷」的增长模式显非健康增长模式。民间投资是中国经济「压舱石」,如无民间投资的强劲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重启民间投资可谓任重道远。

与「官热民冷」相对应的是,中国上下游行业景气指数也不尽相同。产业上游景气独好,中小游产业传导效率低落,如何推动全社会景气回温,是中国经济能否找到有利支点的关键。

债务出清  高企债务一直是中国经济定时炸弹,虽然中国经济一季度收获开门红,但这个隐雷还远未拆除。IMF报告显示,中国的银行资产总额已是GDP规模的3倍,信贷扩张速度过快,这种增长持续越久就会变得越危险。另有数据显示,中国企业部门的宏观杠杆率,2010年还不到110%,2015年则增加到了160%。

中国财长楼继伟对中国的债务风险也不讳言。他表示,「当前威胁最大的是过度杠杆化,以及去杠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性风险。」目前中国整体杠杆率为250%,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达160%,由於80后消费观念改变和购房贷款增长,近两年居民杠杆率也上升了近50%。宏观杠杆率过高,杠杆上涨速度过快,及金融体系的风险日益显性化,均需重点防控。而鉴于一季度经济数据向好,预计决策层会有更大的决心将政策重点转向防风险,中央政治局4月下旬会议便提出,要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协调,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惩处违规违法行为力度。

外部逆风  当前,美元汇率和长期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强势美元之下,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国际融资成本随之水涨船高,所诱发的资本外流风险不容小觑。除了全球金融信贷环境收紧,美国经济景气触顶回落、以及反全球化浪潮,都可能会为中国继续扩大出口带来变数,外部变数也是下半年中国经济需要抗御的逆风之一。

一季度经济回暖可能会使得政策从稳增长更加倾向於防风险,未来政策转向会更加猛烈。因此,在内部政策偏紧和外部环境不确定背景下,预计下半年中国经济或将减速,全年经济或呈现前高后低的整体趋势。事实上,4月份经济数据也有走低趋势: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2%,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创去年11月以来最低。

有预测认为,短周期反弹过后,长周期下行压力仍存,不排除会迎来新一波调整。一季度经济或是全年高点,下半年经济有所回落,全年GDP增速或略高於6.5%。

改革筑底  任重道远
当前中国经济回暖的基础并不牢固,世界经济虽进一步复苏,但不确定因素仍多。未来中国经济会否出现疲软迹象,再度加大下行压力,仍需密切关注。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并非当前最重要之议题,反而是在经济回稳之时,执政者更须关注中国经济深层痼疾,借经济企稳按下改革「快进键」,才是紧迫课题。

摆脱投资依赖症  2008年本轮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选择可谓一直处于「两难区间」,一方面明知中国经济靠投资和房地产拉动增长的模式无法长久,另一方面,一旦经济下行,又不得不回到刺激老路。无论是地产还是基建,倚重刺激稳经济,中国「投资依赖症」都非一日之疾。此痼疾使得转型和升级的时机一再延误,对于中国能否摆脱「刺激景气」这一重大课题,中国虽对答案明了於胸,但却知易行难。

在倚重投资的同时,轻消费的失衡现象却未得到重视。截至2016年底,中国全社会储蓄率高居全球首位,中国居民储蓄率超过GDP总量的50%。储蓄率过高是社会上「投资无门」之患的表征。如何让消费取代投资,如何让民间投资重启活力,释放经济增长潜能才是决定中国经济能否真正回稳的关键。

供给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中南海主导的核心任务。但在一季度经济开门红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进展却并不平衡,留了不少「硬骨头」。以去产能而言,2016年钢产量不降反升;以去库存而言,信用扩张和货币超发令楼市烈火烹油;最突出的负效应是杠杆率不去反加,使得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突显。

尚停留在盯着数字进行目标管理、未有效运用市场化手段是经济学界对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诟病之一。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资源和生产要素错配的问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降低门槛、激励创新,达到经济结构优化才是正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战役」,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供给侧改革决定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不容有失。

制度「破茧」  自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坐上了世界经济亚军的宝座,其间虽没有因经济因素发生过重大调整,但中国经济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却已日渐凸显。中国经济要想走出L型增长,必须推行制度改革,实现制度「破茧」,完成从政府拉动需求到企业创造有效供给的根本性转变。

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放松和解除管制和全面的减税,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为民企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将更多的资源从政府部门的行政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加速深化体制改革,都是维持当前经济回暖势头的根本保证。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显现出回稳复苏的迹象,令中南海减少了经济下滑的后顾之忧,较宽松的宏观环境为加快结构性改革创造了空间,决策层决不能错过本次绝佳机会。

今年是十九大之年,新政治周期的开启,将打开新一轮「改革视窗期」,提速各项改革可谓恰逢其时。用改革筑底中国经济新周期,并完成风险清障,中国经济才能实现长周期筑底,才能开启健康增长新局。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