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飞跃牌运动鞋走向国际

China’s Feiyue shoes brand enjoys global reputation
来源: 大中报 冯惠蓉
 
 
 
编者按:尽管经济增长迅速,但中国仍然一直缺乏知名品牌产品,并难以建立全球声誉。但是在渴望成功走向国际的强烈愿望驱使下,中国已经踏上赢取全世界信赖和赞誉的征途。凭借卓越的品质和高舒适度,飞跃牌运动鞋不仅日益蜚声国际,在国内市场也越来越受到欢迎。飞跃鞋在中国各地掀起热潮,亦标志着中国消费者摈弃外国品牌支持国货的时代已经来临。
Editor’s note:Despite a rapid economic growth, China has lacked brand name products and has been struggling with building a global prestige. But with a strong desire for international success, China has set on a path to wining global loyalty and acclaim. Providing superior quality and comfort, Feiyue shoes have enjoyed a growing global reputation and have been increasingly embraced by local markets. With a rising popularity across the country, it ha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n era where consumers ditch the foreign brands for domestics. 
 
《环球邮报》一文称,自从一个轮胎厂在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时期开始生产飞跃牌运动鞋,这款本质带着功利主义色彩的绿军鞋便开始踏上走向国际的漫长征程。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飞跃鞋变成了白鞋身加上时髦的红蓝双色箭头,并且拥有了一群忠实客户:首先是一代中国北方人,然后是中国著名的少林寺僧人,最后是热衷时尚的法国人。
 
在这个漫长的征程中,飞跃鞋也变成了至少目前仍然很罕有的商品:一种在海外获得巨大成功,并且更罕见的是,能够公开指责外国人抄袭其设计的中国产品。
 
对于一双曾经售价在今天只相当于94美分的廉价运动鞋来说,这并不是坏事。即便是现在,最便宜的飞跃鞋价格也仍然不到$10美元。
 
但是,名字意味着“飞腾跃击”的飞跃鞋所走的道路对于中国来说可能仍然很陌生,虽然迅速攀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已经拥有雄厚的财力,但其仍然常常难以建立声望,中国的企业也很难打造出能够赢得全世界信赖和赞誉的产品、服务和品牌。
 
虽然中国一直吹嘘在Millward Brown和WPP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中,有15个品牌是来自中国,但在这些品牌中大部分都只是在中国国内畅销。在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至少必需有30%收入是来自国外的真正全球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只有两家企业在百强榜单中垫底,它们分别是华为公司和联想公司。
 
但尽管如此,仍有迹象显示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在全世界争取成功。比如深圳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DJI)所生产的无人机就已成为摄影师和制片人最青睐的产品。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冠军企业名单越来越长,或许也可以让人从中一窥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十年前,中国大部分消费类产品类别中销量最好的排名前三公司都是外国公司。但据Ogilvy & Mather公司中国地区现任首席执行官克里斯•里特曼(Chris Reitermann)称,目前在所有消费类产品类别中都有一家中国国内公司排名前三。
 
里特曼称,在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里,这些中国企业的知名度会变得更高,现在大部分人会说在美国没有知名的中国品牌,在欧洲知名的中国品牌也是寥寥无几,因此根本没有中国的世界品牌,但假以时日他们便会看到。
 
成功走向国际也是中国政府最高领导层的愿望,为了鼓舞国内企业,中国政府已经将海外市场份额目标作为其雄心勃勃的“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规划的一部分。
 
为中国欧盟商会撰写相关长篇报告的主要作者朗斯•诺布尔(Lance Noble)称,推动中国企业在出口市场争取成功可以迫使它们增强竞争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中国欧盟商会称,北京的新政策强调了促使其他国家要求互入中国市场的必要性。
 
但是,里特曼同时亦断言中国企业将会成功地在海外建立新声誉,他称,虽然这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但在未来中国品牌很有可能引发创新,比如他很确定中国在未来十年里将会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世界领头羊。
 
当然,中国也有可能成为鞋类产品的世界领头羊。
 
飞跃运动鞋诞生于中国1931年创建的轮胎制造厂大孚橡胶制品厂。该厂从1948年开始生产军用胶底鞋,十年后又开始生产民用运动鞋。最终,大孚橡胶制品厂在1958年生产的运动鞋被取名为“飞跃”,而当时也正值毛泽东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开始之时。
 
飞跃运动鞋上海地区品牌总经理刘旺生(音译)称,飞跃鞋的主要特点就是穿着舒适,减震效果好,当时穿飞跃鞋的人主要是学功夫的人或是喜欢跑步等体育运动的人。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飞跃鞋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据刘旺生估计,当时长江以北每10个居民中就有一个穿着飞跃鞋。大孚橡胶制品厂也一度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橡胶鞋厂。飞跃鞋之所以变得出名,主要是因为著名的少林武僧都穿这种运动鞋。
 
在偶然间,历史悠久的飞跃鞋吸引了帕特里斯•巴斯蒂安(Patrice Bastian)的关注,这个热衷时尚的法国人在亚洲旅行时一眼就相中了这款经典的运动鞋。
 
2006年,巴斯蒂安订购了3,000双飞跃鞋,并开始在海外进行销售。巴斯蒂安称,当时飞跃运动鞋根本算不上时尚的鞋子,但他最终创立了一个公司对飞跃鞋进行重新策划和包装,他保留了飞跃鞋的原始轮廓,并结合了金色、粉色以及其他新鲜的设计元素。虽然飞跃鞋在中国价格极其低廉,但巴斯蒂安设计的新版飞跃运动鞋的售价超过$80美元,并且不时出现在一些名人的脚上,尤其是在韩国市场深受欢迎,而韩国消费者一直是引领世界潮流的人。
 
巴斯蒂安称,在过去十年里,全世界在绘画、雕塑、时尚和服装等方面对中国艺术已经变得更加开放。
 
但是,巴斯蒂安是如何取得飞跃鞋的海外经销权多年来一直受到质疑。巴斯蒂安称自己是花钱买下飞跃鞋的海外经销权,并且已经在中国境外注册了商标。巴斯蒂安称:“中国人认为我们偷了这个品牌,但这并非事实,实际上是他们将品牌卖给了我们。”
 
但刘旺生称,巴斯蒂安根本就没有花钱购买飞跃鞋的海外经销权。拥有飞跃鞋中国经销权的双钱集团(Shuang Qian Group)曾就此诉诸法国法院,并为此花费了$20万美元法律费用,但最终并没有打赢这场官司。尽管如此,刘旺生仍称巴斯蒂安是“强盗”。
 
但无论如何,巴斯蒂安所做的事情少有中国公司能够做到。他将极具中国特色的飞跃鞋带到了海外,许多网站和杂志都曾发布男星奥兰多•布鲁姆(Orlando Bloom)和名模波比•迪瓦伊(Poppy Delevingne)穿着飞跃鞋的照片。
 
仅在2010年,巴斯蒂安的公司就售出了100万双飞跃运动鞋,2014年,巴斯蒂安将飞跃品牌卖给了知名鞋类设计和制作公司BBC International LLC,该公司同时也和Polo Ralph Lauren、Teva、Cole Haan和Disney等知名品牌合作。
 
来自国外的关注亦促进了中国飞跃运动鞋的销售,今年中国国内飞跃鞋的销售已经增加了50%。中国消费者也越来越愿意为国内的品牌产品掏腰包。
 
目前,飞跃品牌已经拥有数十种不同的运动鞋,为中国消费者设计全新系列飞跃鞋的Culture Matters公司的创建者Jerry Tian称,中国人的内心永远都会回归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许多人现在会想“或许这个产品的质量已经有所改善,可以试试看。”
 
今年5月,Culture Matters公司在上海新天地时尚购物中心开了一家飞跃鞋专卖店,一位姓徐的女士最近为自己和丈夫各买了一双飞跃鞋。
 
徐女士之所以选择购买飞跃运动鞋,不仅是因为她看过名人穿着飞跃鞋的照片,也因为她很喜欢中国特色鲜明的东西。
 
徐女士称,她最近曾穿着飞跃鞋去澳大利亚旅游,期间她曾多次被人询问穿的是什么鞋,这令她非常惊讶。她同时亦称,购买飞跃鞋也让她感觉是在支持自己国家的品牌。
 
在上海的另一家飞跃鞋专卖店里,意大利研究生Duccio Tripoli也在为自己购买飞跃运动鞋,他称,飞跃鞋价格便宜,穿着舒适,夏天穿很酷。
 
此外,这也是有故事的运动鞋。Tripoli称,中国人在造假方面乐此不疲,而现在在欧洲也出现了中国产品的假冒品,这就是风水轮流转。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