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80后」自费留学奋战在科研最前沿

──记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特别优秀奖得主
来源: 莫利亚 镜报纽约分社社长
 
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於2017年4月28日举行2016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暨招待会。教育参赞徐永吉主持颁奖仪式。纽约总领事章启月为奖学金获得者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并与获奖者及其家人、导师等合影留念。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於2003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管理委员会设立,旨在奖励品学兼优的自费留学人员在学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该奖项每年全球奖励500人,包括奖学金6000美元和基金委发放的获奖证书,其中特别优秀奖不超过10人,奖学金10000美元。2016年度,纽约领区共有35人获奖,其中特别优秀奖4人。

章启月总领事致辞中说,在中美两国建交之初,中国派出了第一批52名政府资助的留学生赴美学习。10年前,中国在美留学人员达到了6.2万人。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32.9万,在全美国际学生中多年排名第一。同年,也有将近2.2万名美国学生到中国学习。中美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和深化。今年是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实施14周年,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501名博士生获得该奖项。纽约总领馆也将不遗余力地维护中国公民合法权益、推动中美地方务实合作,为大家留学和全方位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多保障。

笔者与四位「特别优秀奖」得主胡_昊、李寅青、张裕翔和王德麟分别进行了多次对话,祝贺他们荣获该奖,实至名归。该奖项显示了对他们的科研成果给予充分肯定、鼓励和褒奖;而且为他们今后的科研生涯开启了更上层楼继续谱写新的亮丽华章!

笔者要解读的是:第一,他们树立了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为祖国科学发展作贡献,矢志不渝要为人类造福。第二,他们历经系统地攻读和掌握专业知识;全面地打下了扎实根基,奠定终身受益基础;历经严格培训、实验和精确验证;获殊荣,不骄傲;遇失败,不气馁。第三,他们自费留学到美国,全身心地投入美国最前沿的科技教育和研究;始终密切关注世界科技最前沿、最新、最重要的科研动态、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第四,他们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是精神,废寝忘餐,攻艰克难,分秒必争,开拓创新。在多种国际学术权威期刊上,及时不断地发表科研成果。第五,他们一致感谢导师、同学和家人的教导、鼓励、支持和关怀,以致保证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科研事业。第六,他们历经磨砺的建树,使他们的科研生涯具开创性、突破性、引领性、应用性和持续性。其中三位开创了将科研成果与新药研制紧密结合、齐头并进、立竿见影的模式;提升了科技产业的科技含量;推进了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造福的进程;第七,他们是奋战在世界最前沿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新型科技创新精英;新一代高端领军人才;不愧为自费留学生的楷模!以下着重介绍他们的科研成果:

胡昉昊登上专业期刊封面
胡昉昊 男,出生於1986年9月9日广东中山人。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在读博士生(五年级)。2008年从武汉大学化学系以优异成绩毕业,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就读,2012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胡昉昊主要研究方向为基於受激拉曼散射光学成像的新型分子振动探针的开发;应用振动探针标记的小分子代谢物研究生物薄膜生长机理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以及药物抑制细胞铁死亡机理等。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关于甲型流感病毒表面质子通道传导机制的文章,该成果被《Science Perspective》专题介绍,并被包括英国皇家化学会RSC Chemistry World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 discoveries的多家机构采访报道。他在包括美国化学会会刊《JACS》和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的期刊上,共发表5篇第一作者,其中两篇被选为杂志封面。总共发表13篇学术论文,总应用数达到669次。

同时,他还参加了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做会场报告,交流学术成果,其中包括2010年太平洋化学会议(Pacifichem)、59届美国生物物理大会(BPS)、2015年欧洲分子生物学协会研讨会(EMBO Symposium)和2016年美国光电学工程协会的西部光学大会(SPIE Photonics West)。他先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奖学金和化学系Kasindorf 专项奖学金。

胡昉昊表示,荣获「特别优秀奖」,是对我个人学业的检验,是对我现阶段成绩的认可,它将激励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素养。在学业之余,我对中国的科学和社会发展保持着热切的关注,希望在学成之际为国家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昉昊表示,我父亲是教计算机的老师,母亲是医生,所以我从小对治疗疾病产生兴趣,希望将来能研究疾病的机理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因此选择了学化学专业。希望未来能成为大学教授,自己的研究有朝一日能用於治病救人。来到美国后的最大挑战是生活方式,美国人比较独立,要多交朋友,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这样可以帮助自己适应美国的学习和生活。

李寅青专注基因组医学核心技术
李寅青博士  男,出生於1986年4月19日,陕西西安人。本科毕业於上海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2009年进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系,2016年获博士学位。李寅青表示,在波士顿学习的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来这里学习的学生、博士后,都是各行的专家;科研氛围非常活跃,不断有最新的学术报告,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进展,这对我们的研究非常重要。

李寅青博士表示,我的学术背景是工程学,这是我的专长所在。在博士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生物学中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而基因组学是一个系统性研究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基因组学是建立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的,我的工程学背景便刚好应用在开发新技术。

李寅青博士表示,我的研究工作专注於开发基因组医学的核心技术,通过开拓和整合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动态系统、分子和细胞工程的方法,在系统尺度上以单细胞精度对基因调控过程检测、分析、编辑和控制,由此推动对复杂疫病的诊疗。主要成果包括:复杂组织的高通量单细胞核转录组测序技术和分析算法、基因调控和基因编辑靶点筛选、细胞的大载荷基因改造技术和转录控制。这些技术已经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重要价值,单细胞技术被应用於研究遗传性孤僻症和多动症,揭示了其神经机制和潜在药物靶点;基因编辑靶点筛选技术正每天服务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个实验室,并专利授权於20多家公司。

近五年来,李寅青博士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包括《Science》1篇、《Cell》2篇、《Nature Biotech》2篇,累计引用1643次。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4篇:《Science》1篇、《Nature Chemical Biology》1篇,《NAR》1篇。通讯作者1篇《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将由Springer出版社发行。已获发明专利7项,2013年荣获McGovern Fellowship,2016年荣获Wenner-Gren Fellowship及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特别优秀奖。

2015年起至今,我所在课题组主要利用受激拉曼散射技术进行生物光学成像,研究细胞和组织基础代谢过程。目前,通过合理结构优化我已经筛选出第二代振动探针骨架。它不仅极大提高了成像检测限,而且具有极低的细胞毒性和低细胞内非特异性背景的优良性质。通过对其侧链进行修饰和功能化,它们将被用於标记活细胞中各类细胞器和蛋白,并通过受激拉曼散射技术进行高灵敏和多通道活体成像,研究动态生物过程。它们也被用於高分子纳米材料成像。目前我们正开发振动探针标记的高分子纳米颗粒作为新型低毒有机非金属类显像探针用於疾病诊断和研究高分子自组装过程机理。2016年起至今,我另一个研究课题是基於小分子振动标记和受激拉曼散射成像技术的药物机理研究和筛选。在这个课题中,我们与多个实验室合作研究小分子代谢物和药物在细菌或癌细胞内的分布和运作机制。导师帮助我把握课题方向,保证我们始终关注最前沿和重要的研究项目。研究中遇到过很多技术难题,在开始阶段我们的成功率很不稳定,通过不断改进实验方法,最终建立了可靠的实验平台。

谢谢莫大姐对我们的鼓励。希望通过您在镜报月刊对我们的报道,让我们的经验能帮助到其他同学。

张裕翔致力新药研制和疗法
张裕翔博士  男,出生於1987年9月9日,来自山东青岛。2011年获浙江大学医学学士。2012年用一年时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技术硕士学位。201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药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哈佛大学肿瘤和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张裕翔博士表示,我希望能够为中国新药研制贡献自己的力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攻读博士期间,张裕翔研究的是生物钟与人体代谢功能的关系。我们的研究发现,负责维持生物钟节律的一个蛋白Rev-erb,通过两种不同机理分别调控肝脏生物钟与代谢功能。Rev-erb和另一个蛋白ROR的相互竞争为所有组织器官提供了生物钟分子节律,而同时Rev-erb又与组织特异性因子结合,从而控制组织特异性的代谢功能。这个机理为以Rev-erb为药物靶点开发新药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异性影响Rev-erb与NCOR/HDAC3?互作的药物,不会干扰全身的生物钟,从而能够在调节肝脏代谢的同时,将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降至最小。这种药物,例如HDAC 抑制剂或者Rev-erb配体拮抗物,可以为治疗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由轮班工作或者饮食睡眠不规律引起的糖尿病和脂肪肝,带来新的可能。另外,我们还发现,在不同时间给药,可以有不同的效果。在合适的时间使用针对性药物,可以增强药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发表於《Science》杂志,题目为《Rev-erba蛋白通过两种机制调控,分别调控生物钟和代谢》。发表於《Gene & Development》杂志,题目为《HNF6蛋白和Rev-erba蛋白联合调控肝脏的代谢基因》。

我在科研上取得的成绩得益於我从导师那里学来的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求是精神。当实验结果无数次的失败,导师鼓励我继续坚持,追根究底,终究会有新的发现。当结果不符合预期时,绝不能放弃,应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从而可以产生新的理念。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离不开家人对我的支持。我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没时间回家吃饭,妻子就推?宝宝到实验室给我送饭。我家距离工作的大楼要步行一个小时,可是每次我吃到妻子送来的饭都是热乎乎的。

王德麟:全方位立体式探海洋
王德麟  男,出生於1987年7月10日,来自海滨城市天津。现是美国东北大学五年级在读博士生。13岁入选五年一贯制「天津耀华中学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班」,2005年毕业,考入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凝聚态物理方向)攻读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进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子科学系)攻读硕士学位,进行光电材料、超构材料、电磁场调控等方向的研究。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发表文章1篇;与课题组同学合作在《Science》发表文章2篇。2009年9月获美国东北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以全额奖学金进入东北大学工程学电子工程系攻读海洋声学遥感方向博士学位。
王德麟表示,我选择了声学专业,是因我的硕士科研背景与声学、场论等研究课题有学科交叉优势;另方面也源自於自身对于探索海洋未知环境、生态的憧憬与向往。

海洋声学遥感技术是海洋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用声学方法在海洋中遥测水下生物、海底自然现象、海洋航行器等的技术,即水下的「顺风耳」,海底的雷达──声纳。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特性,集中於对物质声学特性和发声特性的研究,例如研究各类海洋生物、人造航行器的发声原理和声纹特征;二是创新方法,我们小组自主研发了「被动海洋声学波导遥感」技术,在硬件上突破了小规模水听器阵列覆盖范围小、探测距离短、定位精度低的缺点,设计并研造出数百个水听器元组集联而成的大规模阵列,实现了半径高达180公里的广域实时精准探测;在软件上,我们突破了以往通过人工方法对遥感数据的处理瓶颈,利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形成一套水下智能实时探测识别追踪系统。这一成果於2016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获得同行肯定与认可;三是寻求突破,我们将不断探索,有效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探测手段,实现对海洋的全方位、立体式观测。
王德麟表示,中国正大力建设海洋强国。今年是我攻读博士的最后一年,也将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崭新起点。我希望能回国从事海洋研究工作,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合作、交流,为祖国海洋研究贡献一份力量。未来,希望自己能站在中国的科考船上,在中国的海域,与自己的同胞,共同完成对海洋科学的无尽探索。

感谢颁发给我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特别优秀奖,感谢博士阶段导师,感谢课题组的老师、同学和同行。我也要感谢家人,特别是我的太太,在两地分居长达5年时间中,对我的科研工作给予了最大的包容、理解和支持!最后,我们非常感谢镜报纽约分社莫利亚社长,您在颁奖典礼上对我们四位获特别优秀奖的同学给予的肯定和鼓励!

2017年6月17日於纽约春晖室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