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透视内地「空巢青年」群体

来源: 小寒
 
 
「空巢青年」一词更像是「北漂」、「蚁族」等词的延伸和进化,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户籍制度、资源配置不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空巢青年」的出现或许可以促使人们再次思考一下这些老问题。
 
又是一年毕业季。根据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内地毕业生人数有795万,较去年增加16万。如此庞大的年轻群体即将步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毫无疑问,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北上广深」等充满机会和资源的大城市打拼,计算着微薄的试用期工资在交掉房租后还有多少可以支配--自动加入「空巢青年」的阵营。

没错,空巢青年。这个出现於2016年的词汇正变得流行起来,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目前中国几千万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你可以认为它是「空巢老人」的衍生词汇,却带着自嘲的意味。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
今年4月,一篇名为《我国空巢青年已达2000万,一线城市成单身人群聚集地》的报道,让「空巢青年」一词进入公众视野。年龄在20-39岁,远离家乡在大城市中打拼,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一个人居住,缺乏情感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常常感到孤独……这些都是属於「空巢青年」的标签。

单身的独居青年群体,正随着中国第四次单身潮的到来而日益壮大。那些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经济实力较好,对婚姻持中立或保守观点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於选择独居。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中,诸如此类的年轻独居人群数目激增,已经成为眼下中国无法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阿里数据发布于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以下简称《图鉴》)中,内地空巢青年的样本数量高达5000万;其中,男性占据64%--而在中国,人口数超过5000万的省市仅有10个。根据《图鉴》公布的数据,5000万空巢青年中,90后人数占到61%;深圳则一举超越北京、上海、广州,成为中国「空巢青年」的最大聚集区。

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商业媒体「好奇心日报」近期进行了一项名为「你是如何扮演城市空巢青年」的调查,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相当清晰且充满细节的画面:大城市的空巢青年一般住在30平米以内的出租屋里;在家穿着随性;就餐以速食或外卖为主;下班之后还喜欢赖在公司,因为无处可去;既因为懒不愿意出门,又渴望和人交流;害怕孤独。有人这样形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虽然戏谑,倒也贴切。

事实上,「空巢青年」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廉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造成「空巢青年」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正在中国上演,这不仅是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迁移过程,也是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也好,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只能离家外出打拼。加之这些年轻人仍处于生活的过渡期,他们的父母也大多不愿意离开老家去大城市生活,也就造成了这些青年的「空巢」状态。

廉思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空巢青年」现象是客观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群体。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到了今天,超过半数的美国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一数目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不只是美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近45%的住户都是独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高达60%)。日本有大约30%的住户选择独居。在韩国,单人家庭的数量从1990年的102.1万户,增加到2015年520.3万户,25年间翻了5倍。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谘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报告,全球独居生活人数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他们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独居已经成为一个受全球瞩目,且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话题。

是「革新力量」,还是「无老可依」的无奈?
虽然「空巢青年」这个称谓很容易使人将其与「落魄」、「孤单」、「迷茫」等一些列负面形容词联系在一起,但需要澄清的是,相当一部分「空巢青年」的独居生活都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这些来自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其实随时可以回到家乡,找一份安逸的工作,有不错的收入,有父母照顾生活,没有房租的负担;但他们宁愿留在大城市「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国际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在广东《新周刊》杂志不久前发布一篇文章《别把「空巢青年」这么迷茫的词放在我们身上》中,作者直言「年轻人才不怕孤单,他们想要的是静静!」

「空巢」二字的确有过度渲染某种悲情色彩的嫌疑。当然,一个人,也可以好好生活。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丰富而快乐。但对于他们的父母而言,子女独居依然让他们忧心忡忡,害怕他们孤独、无人照顾、自甘堕落。尤其当子女到了适婚年龄,依然独居时,就免不了受到父母无休止的劝说……在中国的一些社会学家看来,独居生活的普遍化还意味着「家」的概念、家族主义在下降,而个人主义在迅速上升。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理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指出:「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无论今时今日我们是否与他人一起居住,独居几乎与每个社会群体、每个家庭都密切相关。」

某种程度上,当下中国年轻人的独居生活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空巢青年」正在更好地走向独立,追求与实现更大程度的自由。然而值得注意的事实却是,虽然独立、自由无疑是一种进步的、值得追求的价值观,但近几年的趋势却似乎是相反的:年轻一代对家庭的依附重新增强了。现实的原因很好概括:房价高企,阶层固化。

「买房」被视为必需,而以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年轻人只有依靠家里的经济支持,才有可能实现。曾经「不想啃老」的一批人,在不断上涨的房价中收获了个人与家庭资产的双输。于是倾全家之力成为了新形势下的普遍现象,家庭所能给予的支持成为年轻人生活的起点,「独立」反倒是经济上非理性的选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观察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代际关系,得到的结论是,「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因生活的压力,对父母比上一代青年有更强的依赖性」,他将此概括为「中国新家庭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独立」不再是一种价值和追求,而成为了「无老可依」的无奈。从这个意义上说,「空巢青年」一词更像是「北漂」、「蚁族」等词的延伸和进化,这些词语背后触及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大城市病、高房价、户籍制度、资源配置不均、社会不公、阶层固化……「空巢青年」的出现或许可以促使人们再次思考一下这些老问题。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