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散落海外文物何时回家

来源: 苏杭
     
 
已经发现的中国流失文物和已经回归的文物,都只是冰山一角,追索的路注定是漫长悠远的。但是,正如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所说:文物被盗流失是历史的遗憾,通过努力使非法散失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回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无疑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据有关权威机构保守统计,中国至少有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远超中国本土博物馆藏品总量。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来自中国的文物精品高达164万件(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达2.3万件,是最多的一家),而流落民间的文物数量更是惊人--相当於馆藏的10倍。

大英博物馆修复中国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是该馆今夏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他们甚至为此拍摄了一部名为《修复「灵鹫山」》(Conserving Vulture Peak)的系列视频,从壁画的背景讲到修复的方法,共11集。

来自中国敦煌的巨型刺绣画《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被认定制作於唐代,约八世纪左右-- 是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之所以会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全系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一人之「功」。作为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远征(1906-1908年)的「战利品」,《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於1919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斯坦因密室」(斯坦因在20世纪初从敦煌藏经洞盗买的珍稀文物,大部分都在这里)。

淘「宝」:从伦敦到纽约
在海外,散落民间的中国古董通常会出现在两个地方:古董商店和拍卖行。

座落在伦敦诺丁山公园附近的教堂街,是一处令古董商和收藏家心向往之的地方。街上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偶遇的人们一般都提着鼓鼓的包。一位小店古玩商的话最有说服力:「我的小店,每天有1000名中国人来,他们都是来搜寻中国古玩瓷器的。」

米德塞克斯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管理专业导师湛旭华久居英国,据他介绍,英国已经是欧洲最大的中国古董集散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不少其他欧洲国家的藏家,都更愿意将自己的中国藏品拿到伦敦古董交易市场来出售。

湛旭华介绍,伦敦过去20年来,每年秋季都会举办一个为期10天的亚洲艺术周。艺术周主要供各拍卖行拍卖以中国古董为主的亚洲艺术品。近些年来,光顾这个艺术周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中国国营的古董机构也会来伦敦「淘宝」。

然而,近些年伦敦亚洲艺术周却被后起之秀纽约亚洲艺术周抢尽了风头。2017年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参展规模更是达到历年之最,吸引了51家来自全球的顶级画廊和5家拍卖行。

美国当然也不缺古董商店。纽约中国城中一家名为「冯氏」的店面环境很好,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花园风格。在媒体的报道中,店主是个「华三代」,他的祖辈和父辈都是圈里的「掌眼」--而这种家传的古董店,在中国城里并不少见。

除了纽约,马里兰也有中国古董的一席之地。位於马里兰大华府北部50多英里外的Frederick是座历史悠久的小镇,这里因古董而出名。每逢节假日,来自周边甚至外州的「淘宝者」便会汹涌而至。相对于欧洲的古玩市场,美国的古董集市更像中国的周末地摊--但并非每周末都有,常常在公园或者大的库房,且需要买门票,参加者多为收藏爱好者。

当然,中国古董并不只在西方受欢迎。在日本,中国古董店散落在城乡各地,有小到几平米的店铺,也有近千平米的商店。由於文化渊源相近,自古以来,日本就有很多中国文物收藏家,原先日本的古董店都有相当数量的中国艺术品,但经过来自中国的买家多年的搜寻,品质好的物件已属罕见。

中国文物是如何流到海外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中国文物出现在全球各地呢?

其实,早在明清时期,中国器物就通过海外贸易漂向了各个大陆。随后。不断有外国人来中国探险,令不少中国艺术品随之流向海外。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大量中国文物,是通过掠夺、走私、倒卖等方式,被迫走上「留洋路」的。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掀起了中亚探险热潮。德、俄、日、英、法等国探险队先后来到新疆,对龟兹石窟进行大规模割取壁画的行动,其中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位於新疆拜城县境内,始凿於西元三世纪,是汉唐时期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开凿年代最早的佛教石窟,与敦煌、龙门、云岗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石窟。

据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林介绍,龟兹石窟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地测量和对照,发现仅克孜尔石窟被窃割的壁画面积就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出自60个洞窟,其中不乏西域壁画的绝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收藏这些壁画的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将它们分藏於各地保存,但40%的壁画仍未能逃脱战火的摧毁。原苏联红军在战乱中也劫走了一小部分壁画。另外,德国拍卖了部分壁画,导致它们远流美、日等国。还有一部分至今仍收存於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中。

相对于一个世纪前动荡时期的「文化掠夺」,和平时期令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重要因素无疑是天价利润。

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在中国的价格仅200多元人民币,而在当时的日本,同类绿釉罐索价高达20万元,市场价格简直是天壤之别。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系主任李彦君在工作中发现,目前文物非法出境不但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香港是亚洲最大的中国古玩集散地,也是全世界第三大文物交易地。在这里,除每年都有国际老牌拍卖公司苏富比、佳士得定期举办的中国文物拍卖会外,还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他们经营着成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拍卖公司、古玩商店、文物公司,经营项目全部都是中国文物。而在这些中国文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则是出土文物。更为重要的是,在香港,文物买卖是合法的。于是,内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随后流散到了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

对中国文物走私和倒卖的猖狂,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曾用「失控」二字来概括:「中国文物的流失,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

让「国宝」回家
根据中国文物学会的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被劫掠以及因盗掘、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流失到海外的中国文物超过了1000万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有100余万件。

很多身在海外的收藏爱好者都怀揣着一个梦想:将流落海外的「国宝」送上回家之路。因此,对一些华人而言,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少藏品丰富的华人收藏家,还将自己毕生所藏捐赠给中国博物馆。

2011年,旅英60余年的老华侨单声就将自己的藏品--29个大箱子,322件文物--空运到中国。媒体报道称,从上世纪60年代到上世纪末,单声就开始了海外寻宝之旅。但渐渐地,单声不再找寻「新宝贝」,而是更多地思考起这些已有文物的归宿问题。2011年10月,「单声珍藏文物馆」在其家乡江苏省泰州市落成,馆址是单声父亲曾经生活过的老宅,展品是单声从毕生收藏中精选的322件文物。他说:「这些文物本来就是祖(籍)国的,让流失海外的文物重新回归祖(籍)国,是我多年的心愿。」

此外,许多国家与海外收藏家也开始积极返还中国文物。2015年4月,世界第三大奢侈品集团开云集团的掌控者皮诺将个人收藏的四件有两千年历史的猛禽金首,主动移交给位於巴黎的中国驻法大使馆,且并没有索要任何补偿。事实上,2013年6月,皮诺家族还曾无偿向中国归还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同年12月,美国国土安全部在位於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大使馆,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了22件中国流失文物和一件约1.6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些古生物化石是来自中国辽宁的赫氏近鸟龙化石,根据《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名录》,该化石属於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当然,在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过程中,中国的官方力量也在发挥作用。

2015年7月20日,备受瞩目的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出自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遗址的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正式移交甘肃省博物馆收藏。

这32件金饰片於上世纪90年代初被非法盗掘、走私出境,后由法国相关人士购买并捐给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相关考古学家一直在关注这些金饰片的下落。2014年,中法两国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努力,寻求到文物返还的恰当途径,促成文物原捐赠人同意撤销对吉美博物馆的捐赠行为,再由原捐赠人将文物返还中国。

「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主动追索文物并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为今后的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经验。」主动致函吉美博物馆、要求返还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段勇说。

已经发现的流失文物和已经回归的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追索的路注定是漫长悠远的。但是,正如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所说:文物被盗流失是历史的遗憾,通过努力使非法散失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回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