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防控「金融核弹」

来源: 白雪冰
 
金融资本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金融改革已成打破制度安排僵局和改变利益格局的关键。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决定了经济转型的成败,欲突破中国经济2008年以来的困局,依靠制度和改革创新乃必由之径。
 
在中国经济基本回稳之际,拆解金融地雷、防控「金融核弹」,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层面。以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一「超级机构」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金融「强监管」、「强维稳」时代。

刹车海外疯狂并购、肃清险资野蛮围猎、强力歼击楼市泡沫,重手整肃P2P。十九大之年,中国按下「防风险」、「去杠杆」快进键,金融排雷步调加快。

金融领域六大乱象丛生  
当前,中国金融领域灰犀牛、黑天鹅隐患重重,不良资产风险、流动性风险、楼市泡沫风险、债务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交织,金融乱象丛生,利益输送严重,「出清」金融风险,已成为提振实体经济题中之义。中国已站在金融「强维稳」时代新起点,在「强监管」同时,金融改革须同步推进,打破制度安排僵局,改变利益格局至关重要。惟其如此,中国才能筑牢新金融防火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维稳」,确保中国经济安全及政治稳定。

过去数年,中国金融行业经历金融自由化的野蛮生长时期。影子银行、套利机构大干快上,企业杠杆率持续攀升,天量信贷争相挤入楼市,海外疯狂并购,野蛮人围猎上市公司、民间集资与P2P风险点不断,衍生了资产泡沫、刚性兑付、互联网金融跑路、多层嵌套、杠杆叠加、资本异动等种种金融乱象。

乱象一:海外并购疯狂  2015和2016年是中国海外并购井喷年。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180.2亿美元,中国对外投资在连续13年增长后位列全球第二;2016年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1701.1亿美元。

2016年,中国企业已宣布且有数据可查的海外投资并购投资交易达到438笔,较2015年的363笔交易增长了21%;而累计宣布的交易金额为2158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了148%。

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热门领域。据统计,2015、2016年期间,内地企业海外收购的足球队数量已达12支。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两年,中国企业收购海外球队耗费的资金已经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过去五年里,万达、安邦、海航集团和复星成为海外并购界的「四大天王」,至少完成了410亿美元的海外收购。

在近几年海外投资狂飙突进过程中,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均出现了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母小子大」、蛇吞象的投资屡屡上演。

乱象二:影子银行泛滥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253.52万亿元人民币,表外资产规模相当於表内总资产规模的109.16%,较上年末提高12.04%。影子银行在中国泛滥情况可见一斑。

国泰君安统计数据显示,以私募基金为例,从2015年3月份到2017年3月份,两年时间,私募规模已从2.79万亿元迅速膨胀到8.75万亿元。

与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创新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发展具有明显监管套利倾向。有分析指,中国影子银行通过金融产品层层嵌套,使得底层资产的风险度量难度大幅提高,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金融风险控制规则失效,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高危定时炸弹。
乱象三:高杠杆高债务  杠杆、债务高企是当前中国金融领域另一大隐雷。数据显示,2016年间,中国保险业杠杆倍数(总资产/净资产)为8.8倍;证券业杠杆倍数为3.5倍,银行业杠杆倍数升至8.1倍。

与高杠杆相对应的是高债务。截至2016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根据估算,目前中国的企业整体债务已上升到约相当於GDP的160%,远超90%的风险阈值水平。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也从11%上升至45%,增长了3倍。

今年上半年,中国基础设施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21.2%。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录得的最高纪录。越来愈多地方政府正借着PPP模式变相举债、借尸还魂。中国财政部官员日前便表示,「面向基础设施投资的PPP模式已经变成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的工具」。有专家认为,中国诸多地方政府事实上已技术上破产。诸多地方政府的负债是地方财政收入的10倍以上。

乱象四:楼市泡沫膨胀  2016年中国个人房贷高达5.68万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44.91%,显示去年有近乎一半新增贷款均被用於个人贷款买房。房贷占比业已超过50%,意味着首付比例不到一半,已低于美国金融危机前2006年平均50%的首付比例,中国居民的购房杠杆率已经超过了次贷危机之前的美国。截至到2016年12月份,个人中长期贷款(主要是房贷)余额高达23.44万亿。
从资产负债率来看,楼市高企负债率已形成地产「绑架」金融的共生效应,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局面。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和去产能导致的房价下行风险,大概率会造成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扩大。

乱象五: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  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交易总规模超过17.8万亿,占GDP比例达20%,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超过5亿。

光鲜数据下是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乱象。有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金融平台共1.9万多家,违规平台已超过3200家。截至今年6月,中国累计网贷平台总数为5909家,其中正常运营的仅2114家。根据业内人士预估,按照目前的行业数据和整治力度,到明年整治结束时,现存的P2P平台可能会有2/3离开市场。

骗贷、跑路、高息吸金等一系列负面事件成为P2P的噩梦,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民间存在着金融创新过度的风险。随着网贷平台倒闭跑路的消息不断爆出,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隐患正日益暴露。

乱象六:「野蛮人」大肆围猎  披着合法的外衣,打着制度的擦边球,在资本市场上巧取豪夺,被中证监主席刘士余形容为「野蛮人」、「妖精」的金融市场「野蛮人」,也给中国金融市场投下震撼弹。

2016年底,从宝能与万科之争,到安邦大肆购买中国建筑,再到前海人寿「觊觎」格力电器,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野蛮人」举牌,令舆论哗然。今年以来,A股总计有34家上市公司被举牌,其中多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之争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大举操纵市场、关联交易、资金外逃、疯狂逃离、利益输送……面对这些「险资大鳄」围猎上市公司所形成的资金权力网络,监管层已是「如鲠在喉」。

黑云压城  金融核弹高危
金融乱象丛生,对经济刚刚企稳回暖的中国经济而言,显非利好。金融稳才能经济稳,金融乱象衍生出的三宗罪,如处理不好,将引爆金融核弹,成为中国经济「难以承受之重」。

第一宗罪:风险压城  中国央行在相关报告中指出,中国企业部门的宏观杠杆率,在G20中最高,上升最快,中国金融领域如此高速甚至接近疯狂的增速,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史上也极为罕见,资产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伴随着金融核弹风险的加剧。

首先是流动性风险。一旦政策基调发生逆转,或民众预期发生变化,流动性风险就会浮现。其次是信贷风险,大量资金为了博取高回报,流向高风险业务,一旦风险爆发,很可能覆水难收。

再次是系统性风险,由於楼市泡沫与银行捆绑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影子银行体系与银行同业业务纠缠在一起,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高杠杆与国家「背书」交织於一起。

金融机构资产扩张显著,金融市场同业链条存在期限错配、多层嵌套、过度加杠杆行为,加之衍生的道德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加大系统脆弱性风险。一旦风险累积突破阈值,爆发局部性金融危机甚至全域性风险均不无可能。

包括万达、复星、安邦以及海航的大额海外并购,其背后融资均有银行背景。一旦投资失败,无疑将增加境内金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也将由全国人民一起埋单。

不少金融风险具有较强传染性,容易将风险引至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风险易感人群,一旦出现舆情或预期转向,将会使民众的金融消费信心崩塌,导致严重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宗罪:脱实向虚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呈现资产价格虚高,实体经济低迷并行的「实冷虚热」局面。资本逐利而行,有报告估算,在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给实体部门提供的25万亿元资金中,至少有30%,即8万亿元左右与地方政府基建和房地产项目相关。

天量社会融资和信贷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边际效应快速递减。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长了14.52%,持续高位增长趋势不改,中国经济增长则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6.9%,增速回升趋势终止,下半年再度回落的风险依然较大。「脱实向虚」大环境下,资金使用效率不仅降低,实体经济资金成本也被推高。

资金「脱实向虚」现象的出现显示,金融不仅未与经济起到相辅相成作用,反而某种意义上成为抑制实体经济有效发展的绊脚石。在这个过程中,诸多资金更未服务於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系统空转。中国2016年GDP增量5万亿,银行体系却创造了30万亿资产,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与金融机构内部资金空转则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宗罪:施压汇率  中企大手笔投资海外,除了不排除有洗钱嫌疑外,更会对中国外汇储备构成压力。有观点指,非理性的海外投资并购不仅给相关企业带来风险,给中国的金融体系注入风险,更会冲击外汇管理制度。

今年初,中国外汇储备在连续7个月的下降之后,曾一度跌破3万亿美元,创下近6年新低。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杨国中近日撰文称,此前外汇储备的下降及汇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市场主体的恐慌,容易造成「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资本加速流出-外汇储备下降-贬值预期进一步强化」的负向循环。

跨境资本持续快速流出,也容易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加大经济金融平稳运行风险,从而给中国外汇储备及人民币汇率带来压力。人民币汇率波动,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的影响,首当其冲是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一旦受到影响,则会直接冲击实体经济。

金融狙击战  三弹射靶心
过去几年,中国依赖「楼市发动机」和「铁、公、机」投资而维系的原有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其投资回报率和对经济的边际贡献在不断递减。

在新经济动能尚未完全确立,金融风险的黑云压城,会放大风险传导,如处理不慎,更会断送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前景。

中国经济确立复苏之路,需要稳定的金融环境保驾护航。因此,如何拆除这些「金融地雷」甚至「金融核弹」,无疑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领域的重中之重。进入2017年下半年,金融排雷俨然成为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

第一弹:降杠杆  楼市降杠杆、债市降杠杆、股市降杠杆、国企降杠杆,金融机构降杠杆……去杠杆成为中国经济「主题词」。

控制银行同业业务增量、做实穿透管理、消化存量风险、严查违规行为……一系列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下,从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来衡量,中国金融杠杆率从2016年末的72.4%下降到2017年一季度的71.2%。与同业、资管、表外以及影子银行活动高度关联的商业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等科目扩张放缓。

第二弹:大排查  中国银监会要求国内银行对包括安邦保险集团、海航集团、万达集团等在内的海外投资明星公司的债务水平进行排查。这些被排查对象多是近年来海外投资较为凶猛、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受近期监管层密集喊话与政策收紧影响,在境外娱乐体育业、房地产业投资最为激进的万达,一度上演全球范围的「债股双杀」。

第三弹:强监管  在吸取了过去十年的金融自由化的教训后,中南海正针对金融内部系统失灵进行制度性修补。在五年召开一次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宣布成立超级监管机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升监管层级,消除「监管真空」「监管套利」问题,中国金融领域进入「强监管」时代。

在成立超级监管机构的同时,「党管金融」也成为中南海抑制金融风险的利器。自中共十八大以来,已有多名金融领域官员遭纪律审查栏目通报,显示了中共高层「清理门户」的决心。对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决策层也首次明确要「终身问责」。

筑金融维稳长城  避换汤不换药
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正处于敏感变革期,变革推力既来自於实体经济需求,也来自於国际化外部竞争压力。但中国金融乱象非一日之寒,筑金融维稳长城,建新而牢的金融防火墙,需要根本性的改革,而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要避免换汤不换药,也要防止避重就轻,并须做好打持久战之准备。

由於金融资本已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金融改革已成打破制度安排僵局和改变利益格局的关键。当下,中国金融改革的成败决定了经济转型的成败,欲突破中国经济2008年以来的困局,依靠制度和改革创新乃必由之径。

这就需要在兼顾金融风险可控的同时,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改革任务单包括监管模式改革、监管功能再造,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在推进金融改革过程中,要避免行政干预对去杠杆造成新的政策风险,以及金融改革的节奏与实体改革的节奏不相匹配。将于今秋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将会决定中国今后5年的领导层和政策框架。十九大后能否在改革上取得突破,也将影响中长期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

未来几年将是本届政府推动改革的时间视窗期。对于现时中国而言,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改革一同破题,打破制度安排僵局,改变利益格局至关重要。如是,才能让金融风险真正站上从「掩盖」到「出清」的转捩点,中国经济才能真正走向稳定复苏地带。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