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绿色风暴」席卷中国

来源: 稼韧
 
 
与「政治巡视」分量相当的「环保督察」近几个月震惊官场:这场由高层宣导的新一场问责风暴,正在席卷全国。多种迹象显示,重塑绿色生态和理念的行动,即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央治国理政方略中,被置於更加突出的位置。
 
今年7月下旬,一场震动官场的问责风暴,从甘肃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刮起。

问责风暴:绿色不搞 乌纱难保
中办、国办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公开通报,央视新闻联播用近六分之一的时长规格予以播出。该份通报措辞严厉,直指地方存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等问题。
截至目前,已有上百人因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被问责。其中,杨子兴、李荣灿、罗笑虎等三名甘肃省(时任)副省级高官,在第一时间被点名问责。

《中国纪检监察报》的头版评论称,祁连山问责在政治上释放的信号「当量」,可与当年对山西塌方式腐败和湖南衡阳、四川南充、辽宁「三大贿选案」进行的「改组性质」「责众式」问责相提并论。

分析人士指出,中央之所以震怒,至少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祁连山及其承载的生态意义足够重要。祁连山位於甘肃和青海两省交界处,孕育、维系了河西走廊的三大水系,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区段,生态和经济价值巨大。正因如此,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规定,无论是核心区、缓冲区还是实验区,都不允许矿产开发,已有的要进行拆除。但在被通报前,甘肃省仍违规在保护区内审批和延续采矿权9宗、探矿权5宗。大规模无序采探矿活动,造成祁连山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塌陷等问题严重。官媒评论文章认为,此次重拳问责,是以行动宣示中央维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意志,传递了重大信号。
原因之二,是折射出的政治生态问题。由於环境破坏严重,环保部两年前即约谈并要求当地部门整改,而中央在随后的督察中发现,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依然严重。卫星遥感监测及央视调查节目的影像数据显示,「母亲河」已经成为「下水道」「垃圾场」。
在中央要求政令畅通的当下,对于督察组不断回馈、高层多次批示的生态问题,情况始却终不见明显改善。对此,中办和国办的通报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并点名「时任省委和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反思、汲取教训」。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也刊文指出,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的背后,往往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不作为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谁破坏了生态,就要拿谁是问」。

据知,在中央通报正式发布前,甘肃省已经接到相关文件,并在省级直属机关内部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近几个月来,「祁连山」成为当地政府施政的主要关键字。

接到通报之初,甘肃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审议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方案》。该《方案》规定,整改工作由省委书记和省长挂帅,并成立了7个推进工作组,梳理了八大类31项任务。《方案》还强调了严肃问责,执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

随后,甘肃省委书记林铎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以及新闻联播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报道。会议强调,要严格履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域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根据甘肃省的整改方案,今年底前将划定祁连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底前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得到彻底清理。

此次问责风暴对官场的震撼效果十分显见。多位地方干部表示,祁连山事件给众人敲响了警钟,吸取教训并彻底转变发展理念势在必行。媒体在一线探访也发现,当地正积极开展恢复治理工作,重塑转型发展的信心。

督察风暴:边督边改  愈察愈紧
8月15日下午,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西藏自治区。至此,第四批8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全部进驻,分别负责对吉林、浙江、山东、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含兵团)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在各省区督察工作动员会上,各位中央督察组长明确表示,是次任务将重点了解省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情况,重点盯住中央高度关注、群众反应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

8个省区党委主要领导分别进行动员讲话,强调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践行新发展理念,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截至9月4日,以上8个督察组均完成了第二阶段下沉督察任务。据环保部官网消息,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处18000余件,其中立案处罚5625家,处罚金额超2.8亿;立案侦查226件,拘留285人;约谈2914人,问责4129人。

在「边督边改」的机制要求下,各地党委、政府已同步厉行整改。例如吉林省针对严重污染的伊通河流域开展整治,主河道28个排污口实现封堵、截污;山东省通过「过桥行动」帮助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稳妥实施关停搬迁;浙江省多个地市借势开展传统特色产业综合整治,推动集中、集约发展等。

除了「地毯式」督察外,「点穴式」督导也在进行。环保部近日披露,为认真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要求,推动各地按期完成2017年目标任务,将於9月开始,以长江经济带为重点,赴辽宁、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宁夏等9个省(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督导工作。

该次督导的主要内容包括重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饮用水源规范化建设、沿海港口码头污染防治等。专项督导后,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将按照工作程序统筹实施各项督政措施,必要时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范畴。

中央层面开启的这场环保督察风暴源头,可以追溯至两年前。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创建伊始,中央督察便被视为「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和重要创新举措」。同期通过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指出,无论党政领导干部在位与否,只要损害生态环境,就要终身追责。环保督察结果也要向中组部移交,作为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这为接下来的「绿色风暴」提供了制度背书。

2016年1月,中央环保督察组首次亮相,首次试点地设在河北。河北省时任党政「一把」手参加了迎接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工作动员会,规格之高可见一斑。之后,督察行动多处于保密状态。据近期媒体揭秘,督察组借鉴了中央巡视组的经验,给河北上下带来了巨大震动。经过试点,中央环保督察组工作全面推开。截至今年9月,中央已先后对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江苏等31个省(区、市)开展「央字头」环保督察。

有评论认为,明确的督察行动指南、自上而下的「党政同责」督察体系、规范化的督察程序和结果运用,「体现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整体性、程序性及有效性」。

而督察风暴的关键还在於「动真格」。数据显示,仅在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进驻期间,7省(直辖市)就约谈6079人,问责4018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对于督察已经收官的地方而言,环保治理行动并未收官。7月下旬,环保部公布了北京、上海、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甘肃等7省(直辖市)开展环保督察后的整改方案,7省市共计确定375项整改任务。其中,打好大气、水、土壤环境治理攻坚战为整改重中之重。

上述地区,是去年第二批开展环境保护督察的对象。从7省市最新拿出的督察整改方案看,全部实行清单制,均有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然而,在督察风暴的雷霆之下,仍有个别地方心存侥幸,甚至以弄虚作假和消极态度应对。7月底,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向天津回馈意见时,就严厉指出,「天津市在环保方面存在开会传达多、研究部署少,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欠缺,好人主义盛行」。

此外,督察组还披露,天津静海区水务局为应付环境保护督察,编造会议纪要和工作台账,影响十分恶劣。而滨海新区、武清区则在环保治理上「走捷径」,「做表面文章」。

同时,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指出安徽存在阳奉阴违的情况。当地在巢湖领域保护方面,「以保护之名,行开发之实」,违规围占2000亩湖面。

从风暴到制度:央地同步 主动保护
既往经验显示,在「环保风暴」强力肃清短期问题之后,一些痼疾仍然树倒根存、择机反弹。各地秋冬季频发的雾霾即是最令公众有感的困扰之一。遍及海陆空的污染既由经年累月而起,全面治理就更需要铁腕与耐心、长策与短计并举。

可以看到,在中央举起问责和督察两个「大棒」治标的同时,治本的制度措施也已逐步到位。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层多次提出「不以GDP论英雄」,并分情况给予指导。对于河北省党政班子,习近平早前就提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又如,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习近平要求,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在中央的推动下,对于政绩考核的刚性标准也在不断建立完善。2015年9月,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社会公布。其中,方案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空间均衡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六个重大的理念备受瞩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同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同时提出健全政绩考核,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随后,中组部发布《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进一步确定了「党政同责」的环境损害事件问责原则。

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多达十几部。在不同细分领域,也有创建性的措施不断出台。在水治理方面,今年起,充满改革创新意味的「河长制」开始全面实施。内地各省级行政区党政「一把手」都有了一个新头衔--「总河长」。各级「河长」形成治水「首长责任链」,旨在矫正「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的顽症。

在大气治理方面,环保部今年9月出台的治污攻坚方案中首次提出「量化问责」概念,这也是首次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量身定制量化的任务考核。该行动方案将问责事项分为「任务型」和「结果型」,最高可问责到市委书记。

这些行动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环保高压态势不容忽视,任何对环保责任的不作为、慢作为和假作为,都将面对问责利剑。地方层面,绿色制度建设也是动作频仍。例如,山东省9月宣布出台内地首个省级《环境保护约谈办法》。对于环保问题整改不到位、问题久拖不决,将立即启动问责程序,相关情况和材料适时移交省纪检监察部门处理。西藏自治区也於近日制定了《关于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落实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实施办法(试行)》,将干部选拔任用与环境保护直接挂?。该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善於运用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地方领导班子和工作部门,并把环境保护指标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

在各地的实践中,一些生态文明「模范生」也已出列。8月上旬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媒体,头版头条都用大篇幅报道了河北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保护实践。据8月28日刊发的新华社电文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赞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习近平以此为例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学习宣传河北塞罕坝林场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座谈会同日在京召开。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表示,塞罕坝林场建设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的生动体现,对此要深刻领会。

综上而观,生态保护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保护」,从「风暴起」到「制度兴」,放映出施政的方向、力道与取态,凸显了该议题在中国发展蓝图中的重要性。不难预计,未来的政策重心,将进一步向「绿色」倾斜。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