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能顺利达标

来源: 马建波
 
未来只要欧美不发生突发性金融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稳定,没有突发军事危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顺利超额实现,预计可达到6.7%或以上的增长。香港经济亦能稳健复苏,完成港府确定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3.7%。
 
中国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7年10月工业增加值按年仅增长6.2%,比上月的6.6%和预计中值6.3%为低;全国制造业指数PMI为51.6,比上月有所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销售总额3.42万亿,按年增长10%(预计10.5%),也较9月的10.3%为低;城市固定资产投资51.78万亿,仅增长7.3%;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632亿,低于预期的7830亿;广义货币供应(M2)余额为165.34万亿,同比增长8.8%,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4和2.8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出现放缓的迹象。而欧洲经济则表现强劲,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公布: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8%,比专家预计和第二季的0.6%高,主要因出口和资本投资增长贡献,并预期未来会出现自2011年以来的强劲表现。

中国经济稳健运行的预期未变
2017年初北京「两会」确定中国经济增长目标(GDP)为6.5%左右,低于2016年的6.7%,已考虑到信贷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收缩,及加息、去杠杆等因素的影响。「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经济将保持平均6.5%的增速,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周期维稳指标,以确保中国在中共建党首个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虽如市场普遍预期回落至6.7%,为近26年来最低,但也高於年初预定目标6.5%(年初预计6.5%-7%),且头三季度表现强劲,显示经济有见底回暖的迹象。

2017年一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依旧表现强劲,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头三季度GDP增速为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增加0.2%。其中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经济态势已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6.9%之间,亦符合「十三五规划」保持6.5%-7%的安全边际。表明:随?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新经济战略的深入,中国产业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持续,国企改革继续深化,质效并举的新经济动能增加,经济发展的包容性、互惠性、持续性与共享性逐步增强,经济运行格局趋於稳健,绿色GDP与品质型GDP已成社会共识和新常态。前三季度通胀保持温和上涨仅1.5%,就业环境持续改善,全国31个大城市失业率连续7个月控制在5%以下(4.83%);香港失业率也降至历史低位3.1%。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第四次将中国经济2017、2018两年增速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分别为6.8%和6.5%;而把香港2017、2018两年经济预测分别调整为3.5%和2.7%。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稳健运行的良好预期。

内外多种因素的困扰不容忽视
然而在乐观的经济预期面前,我们也要注意到,未来困扰中国经济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叠加影响。外在因素就是美国加速税务改革,全面减税、减负刺激本土实体经济,及加快「去杠杆、缩表和加息」步伐,均会带来国际流动性的收缩或逆转,而间接影响到中国本土实体经济与投资扩张。内部因素就是中国金融信贷的收缩和政府债务的逐步上升,加大了国内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压力。数据显示:近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政府债务总量为27.33万亿人民币(2015年为26.66万亿),资产负债率约37%(占GDP比例)。其中: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5.32万亿(2014年全国审计摸底为14万亿,2015年为16万亿),地方政府平均经济负债率(债务率)已达80.5%。贵州和辽宁两省债务率已超过180%,内蒙、云南、浙江、湖南、陕西、福建等也超过了100%的债务率警戒线。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在2017年5月24日已将中国本外币发行人评级从Aa3下调至A1,为1998年以来首次下调中国主权评级。9月21日,标准普尔也将中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调降为A+,短期债务评级由A-1+调降为A-1,这也是自1999年以来标普首次下调中国主权评级,连带香港评级也遭同时调降。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自2010年增长峰值10.6%持续下降至6.7%的下行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持续扩张,所带来潜在的系统性债务风险压力,对中国主权信用国际融资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此,2017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已召开会议,明确下半年将深入扎实整治金融乱象,坚决遏制隐形债务增长,稳定房地产市场,财政、金融转型改革将进一步加速,未来「金融维稳」工作是重中之重。10月19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撰文阐述: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金融风险的底线时,强调重点要防止「明斯基瞬间(时刻)」出现所引发的剧烈调整。也就是说「明斯基时刻」比金融风险「黑天鹅」和「灰犀牛」更具杀伤力。强调化解未来金融风险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也要防止「灰犀牛」危机。「灰犀牛」一词由美国学者蜜雪儿渥克(Michele Wucker)於2013年在「达尔斯全球论坛」提出。根据她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所描述,「黑天鹅」指小概率影响大事件;而「灰犀牛」则指大概率风险蕴含巨大的潜在危机。周小川表示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并在市场引发剧烈的连锁反应。「明斯基时刻」即是指:「信贷扩张膨胀到崩塌极限,而导致资产价值的崩盘时刻」,就如同早前俄罗斯卢布快速巨贬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周小川的观点正是要告诫人们不要盲目乐观,应审慎面对金融风险因素的累积上升,警惕和严防「明斯基时刻」的出现。

特别要慎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可见,未来真正对中国经济形势构成主要压力的关键还是内部因素,政府债务尤其是隐形债务的增长,而带来的透支未来财政偿付能力的经济危机和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去年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已全面加快「新时代」金融改革,在严控债务扩张与逐步去杠杆同时,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力度前所未有。11月10日中国财政副部长朱光耀先生表示:中国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率限制放宽至51%,3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比例不超过20%、合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3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投资比例放宽至51%,5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并逐步降低汽车进口关税。此举将助力深化中国金融改革,放宽外资持股比例,给予「国民待遇」,更将吸引国际资本,全面启动内地金融市场和消费市场,使中国金融业逐步同国际全面接轨。有人担心这次「狼群」真的来了,其实「狼」早就来了,中国要走向世界就必须适应国际金融丛林的生态法则和生存规律,近年金融市场有序的逐步开放,就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必须!

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引擎,人民币正加快国际化进程,人民币互换结算规模日益增长,2016年已达5.23万亿,2017年将突破6万亿,这就是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大开放格局的底气。如今中国习近平主席倡议的「一带一路」的全球新经济「共担共享、互惠发展」战略航母已经扬帆起航,又何惧那一点点大洋风浪和激流险滩?外国金融资本的融入就好比给中国金融增添一些稳健的「压舱石」,才能使中国的「金融航母」朝?国际化的目标继续扬帆远航。中国内需市场巨大,经济循环格局层次丰富、产业完备,金融业扩大开放只会使行业监管更加透明,运行更加规范,更能助力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实体经济综合实力更加增强,既有助缓解本土及区域市场「失血」压力,推动国企改革,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增长;也可有效化解因美国特朗普总统强力实施「减税、缩表、加息、去杠杆」等政策而带来的国际流动性收缩影响。试想今后外国的金融巨轮可以在庞大的中国市场行航,中国的金融航母未来也同样可以到欧美及全球市场闯荡,这就是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和全球金融业生存法则。我们未来真正要研究和关心的是如何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国际金融资本到中国发展,并能稳定地留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市场,以助力推进中国智慧化工业再造和高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近日市场普遍预期年底中国央行将随美联储加息,信贷规模将继续收缩,及通胀持续上升的影响,中国10年期国债孳息率持续爬升,11月14日一度穿越4厘关口,11月22日升穿5厘,为2014年9月以来首次,创下3年以来新高(去年初为3.1厘)。加之政府债务率上升,中国房地产规模已达GDP的4倍,存在明显的资产价格泡沫。亦显示中国信贷扩张周期即将结束,而进入收缩阶段,资金持续流出债市。美国总统特朗普成功访华,中美签下2535亿美元的经贸合作大单,且中国及时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力度,无疑对中国未来经济形势有积极正面影响。12月2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特朗普强力税改方案,短期内对国际流动性有一定影响,但长期而言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毕竟中国经济已经远出重洋,「一带一路」挑起境内外两大市场。未来只要欧美不发生突发性金融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稳定,没有突发军事危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可顺利超额实现,预计达可到6.7%或以上的增长。香港经济亦能稳健复苏,完成港府确定2017年经济增长目标3.7%。

编注:本文由香港《镜报》供稿。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