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冰刀下的惊险: 华裔加拿大花样滑冰天王陈伟群的奥运金牌

Figure skater Patrick Chan’s bumpy journey to Pyeonchang championship
来源: 大中报 泊然
 
 
编者按: 曾发表言论称在加国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而更愿意代表中国出赛的花样滑冰世界冠军陈伟群在2011年曾引发广泛媒体关注,并因其“中国言论”而陷入危机。七年后,陈伟群重返冰场,代表加国进军平昌奥运,力争金牌。随着冰刀的跳跃起舞,他也经历了痛苦的低潮及兴奋的成功,但刀尖上的每一步都有队友们的支持,陪伴和宽慰。虽然最终获得的金牌并不是来自各人单项而是团体赛,但陈伟群仍表示他很高兴能和自己的加拿大队友一起摘得这枚宝贵的金牌。
Editor’s Note: Making shocking comments that he was more willing to compete for China because he felt lack of support in Canada, Patrick Chan, world champion figure skate, sparked a deep controversy in 2011 that led to his China’s crisis.  Seven years later, Chan returned to Olympic ice rink fighting for his long-coveted gold medal and his next Championship for team Canada. Going through painful lows and soaring highs in Pyeongchang, Chan had his team on his side, providing comfort and support every step of the way. While the gold medal finally came – not from individual competition but in the team event -- Chan says he is happy that he has done it with his Canadian team. 
 
《环球邮报》一文称,目前正在举行的平昌冬奥会是加拿大华裔花样滑冰名将陈伟群(Patrick Chan)的第三次冬奥之旅,赛前他已宣布本届冬奥会结束后退役。在加拿大队摘得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金牌后,陈伟群也终于圆了他的奥运金牌梦。
 
陈伟群在上周平昌冬奥会前的首个训练期结束时,曾一度滑到冰场边和自己的教练做简短交谈。但是在他逗留太长时间后,公共广播系统中突然传出了炸耳的呼叫音:“陈伟群,请离开冰场。”
 
对于曾经拿过三次世界冠军的陈伟群来说,用这种方式让他离开冰场显然不礼貌,但从中或许也可以看出他在平昌奥运会会面临巨大挑战。陈伟群很清楚平昌冬奥会将是他运动生涯最后一次参加奥运会,他只想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离开这个赛场。
 
对于陈伟群来说,平昌冬奥会的比赛就是干净利落地完成所有动作,即便这意味着他不会有多少高难度动作,但这就是他想要的圆满离开方式。
 
陈伟群称:“我从未在奥运会上毫无失误地完成整套动作,或是在离开冰场后真正为自己的表现感到自豪,所以这就是我想要的。”
 
四年前,陈伟群踌躇满志地出现在索契冬奥会的赛场上,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三届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男子单人滑冠军,他只差一块奥运金牌,他一心想为加拿大赢得首枚奥运男子花样滑冰金牌。
 
但是,由于陈伟群在比赛中的三个高难度动作中有两个出现失误,最终日本选手羽生结弦(Yuzuru Hanyu)赢得冠军,陈伟群只拿到银牌。由于深感失望,在这之后陈伟群暂离冰场休息了一段时间,然后才重返加拿大全国锦标赛的赛场。
 
在27岁时,陈伟群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获得高成就的出色滑冰运动员,尽管此时已经有一群年轻的花样滑冰新星冉冉升起,他已不再是夺冠热门选手。
 
这也导致陈伟群改变了策略。在索契冬奥会时,陈伟群的战术都是围绕着夺金牌,以及应对随之而来的压力。但现在,夺冠的焦点人物已经变成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和宇野昌磨(Shoma Uno),西班牙选手Javier Fernandez,以及四周跳极其出色的美籍华裔花样滑冰运动员陈巍(Nathan Chen)。
 
随着压力减轻,陈伟群对自己更有信心,同时也更加安心于将一切交由命运决定。
 
陈伟群称,他能为自己创造的最好机会是来自自己一直训练的滑冰项目,他对此一直充满自信,他甚至不再去想名次问题。
 
这也是陈伟群在索契冬奥会之后发生的一个变化,当时他一心只想登上领奖台,他害怕失败。但是在索契奥运会之后,男子花样滑冰赛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原先两个四周跳就可以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些优秀的年轻选手横空出世也让更多个、更多种类的四周跳成为每个男单花样滑冰运动员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其中陈巍曾以五个四周跳震惊全美锦标赛,而以自身的力量、跳跃和步法著称的陈伟群也开始发现自己渐渐落后了。
 
但是,陈伟群认为这种趋势将会导致更多滑冰运动员出现损伤,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花样滑冰运动正在设法摆脱对四周跳的痴迷。
 
陈伟群称,在去年的高峰期,有许多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都在做四周跳,其中包括陈巍,但在不少运动员都因此受伤后,现在这种热潮已经开始降温,情况变得更加正常,因此他认为在一些滑冰运动员过多挑战极限后,人们可能已经开始看到由此带来的结果。
 
在陈伟群为参加平昌冬奥会而训练了很长时间的参赛动作中有两个四周跳,它们都是后外点冰四周跳再连同阿克塞尔三周跳(triple Axel,实际为三周半) ,陈伟群称,他并不反对根据自己的感觉再增加一个萨霍夫四周跳(quadruple salchow),他也一直在练习这些动作,但这并不是他的偏好。
 
在平昌冬奥会中,陈伟群最大的夺冠希望寄托在团体比赛上,在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中,加拿大队获得花样滑冰团体银牌,这一次他们想要更上一层楼。
 
陈伟群在此前参加的两次冬奥会中都与金牌无缘,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中,初出茅庐的他只拿到第五名;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他也遗憾地看着金牌擦肩而过。所以,陈伟群一直希望能在奥运赛场上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非常辉煌的一笔。
 
陈伟群称,无论是团体赛还是个人赛,他只希望自己能够深吸一口气然后全力以赴地完成所有动作,不会因为表现令人失望而无法享受奥运会的乐趣。
 
如果说这是意味着以比较保守的动作去参加花样滑冰比赛,那27岁的陈伟群的确做到了。他称,四周跳虽然看上去很刺激,但动作非常快,在整个比赛中只是很短的一瞬间,实际上他并不喜欢做这些动作。
 
很高兴拿到团体金牌
陈伟群1991年出生于体育世家,后来随父母从香港移民至加拿大。实际上最初让他着迷的运动并不是花样滑冰,而是在北美很普及的冰球,在正式从事花样滑冰之前他还练过网球、滑雪、游泳和跆拳道,之后才专攻花样滑冰。
 
曾经连续三届获得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男子单人滑冠军的陈伟群是加拿大有史以来最有经验并且夺冠最多的滑冰运动员,但是在平昌冬奥会花样滑冰团体赛打响后,陈伟群便在男单短节目中频频失误,这也让他的神经一下子就绷紧了。
 
这是因为花样滑冰团体赛的排名是根据运动员在四个不同项目中的得分总成绩确定,因此陈伟群接下来的自由滑比赛成绩将直接决定加拿大队的摘金几率,如果他再次失误频频,加拿大队就有可能输给俄罗斯队。
 
因此,在陈伟群前后两场滑冰比赛之间的日子里,他的队友也开始帮他重建自信。在和陈伟群一起坐在运动员村的餐厅里时,双人滑老将雷德福(Eric Radford)将闲聊变成了更为严肃的对话。虽然加拿大队有机会在平昌冬奥会上赢得首枚花样滑冰团体金牌,从而可以向四年前夺冠的俄罗斯队报一箭之仇,但雷德福却叫陈伟群忘记这一切。
 
雷德福称自己了解陈伟群,这些想法可能一直环绕在他的脑海里,并让他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做得更好,而这样可能会让他背负更多压力。
 
雷德福称,因此他对陈伟群说“你不欠任何人的,你只需要参赛就行,你就假装自己是在家里,你脚下有最好的冰鞋,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爱你。”
 
雷福德的一番话让陈伟群的神经得以放松,他不再害怕失败。实际上,雷福德就是希望陈伟群放下思想包袱去放手一搏,雷福德和陈伟群自小相识,然后他们都成了加拿大花样滑冰的领军人物,并且都拿到了世界冠军。
 
但是,雷福德并不是唯一在幕后为陈伟群打气加油的人。冰舞运动员莫伊尓(Scott Moir)每次在走廊上碰到陈伟群时,都会上前拥抱他并告诉他他有多棒。
 
莫伊尓后来称,陈伟群在最后几天里一直愁眉不展让他感到有点气恼,因此他每次看到他都会给他一个拥抱并对他说一些话。
 
莫伊尓和陈伟群也是相识于年轻时,并且他很清楚滑冰运动员脑子里在想什么。莫伊尓称,他知道陈伟群感觉很懊恼,他了解他的感觉。
 
在本周一(2月12日),加拿大队迎来了三天团体赛的最后一天,当时加拿大队领先俄罗斯队6分。花滑团体赛是由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和冰上舞蹈四个项目组成,各个项目的第一名短节目和长节目均可获得10分,第二名可获得9分,接下来的名次得分依次类推。
 
由于当时尚有包括陈伟群的男子单人滑在内的三个项目未比,因此如果其他加拿大选手出现失误,俄罗斯队就很有可能赶超加拿大队。
 
加拿大的世界冠军冰舞组合莫伊尓和沃尔图(Tessa Virtue)是最后参赛的选手,他们在从运动员村乘车前往赛场时就已经知道他们可能会是最后的关键一搏,因此他们在途中就已经开始做相应的准备。
 
但是,当莫伊尓和沃尔图乘坐的巴士还未抵达赛场时,他们的手机就收到了信息,上面写着陈伟群在刚刚结束的男子单人滑项目中得到了最高分。虽然陈伟群当天的表现称不上完美,但正如雷福德所言,陈伟群做的两个高难度四周跳非常成功。在摆脱短节目失误的阴影后,陈伟群已经脱胎换骨。
 
一直在场外观战的雷福德称:“在比赛时我一直看着陈伟群,期间我一动都没动,因为他的比赛项目堪称团体赛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对他来说拿到高分确保我们不会落后太多真的很重要,他能在如此巨大的压力下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简直太棒了。”
 
在击败俄罗斯选手Mikhail Kolyada后,陈伟群将加拿大队的领先优势扩大到了7分。如此一来加拿大队不但没有落后,反而进一步领先于俄罗斯队。在接下来的两项比赛中,参加女子单人滑的德尔曼(Gabrielle Daleman),和参加冰舞项目的莫伊尓和沃尔图只需跟上俄罗斯队的步伐,加拿大队就可以将花样滑冰团体金牌纳入囊中。
 
这个过程也是通常都是单打独斗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学习团队合作的过程。
 
在索契冬奥会上首次增设的花样滑冰团体赛至今只有四年历史。而在过去106年里,花样滑冰一直是一项靠运动员单打独斗的运动。花样滑冰运动员要么就是独立上场,要么就是和舞伴一起参加冰舞比赛,赢或是输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从技术上讲,陈伟群在短节目中失误频频实际上对加拿大队的得分并没有造成多大影响,因为他的大部分竞争对手当天都发挥不佳,因此他仍然拿到了第三名。但关键问题是,这可能会让陈伟群对接下来的男子单人滑比赛失去信心。
 
所幸的是,加拿大队的其他运动员并没有让这种情况发生,他们一直在提醒陈伟群他并不是独自作战。
 
莫伊尓称,在一项常常让人感觉非常孤单的运动中得到有力支持非常重要,而这也有助于让加拿大的许多滑冰运动员团结在一起参加这项运动。
 
因为27岁的陈伟群在他职业生涯的暮期取得了至关重要的好成绩,加拿大人又多了一枚可以引以为豪的奥运金牌。陈伟群也因此成为加拿大唯一赢得奥运金牌的男子花样滑冰运动员。
 
这块奥运金牌陈伟群期待已久,但它却是团体赛金牌而不是陈伟群已渴望很久的个人赛金牌,但即便如此,陈伟群仍表示自己很高兴能和队友共同摘得这枚宝贵的金牌。
 
早期“中国言论”惹争议
在2011年,陈伟群曾因为有媒体援引他的话称加国人士没有对花样滑冰运动提供足够支持,他想要代表中国出赛而在滑冰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当时路透社的一篇文章援引陈伟群的话称:“有时候我觉得我们所做的努力没有人赏识。假如我父母当年留在中国,假如我代表中国出赛,情况可能会截然不同。”
 
陈伟群还称:“我的父母将不需要作出像现在这么大的牺牲,作为花样滑冰运动员,我们将会得到更多尊重。我慢慢地感觉到自己更像中国人,我为自己是华裔感到骄傲,因为我从加拿大华社那里得到很多支持。”陈伟群还称,在比赛中既代表加拿大又代表中国是他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但是,加拿大滑冰协会的官员称路透社对陈伟群的采访是很久之前进行的,并且在报道时断章取义,陈伟群一直热衷于代表加拿大参加花样滑冰比赛。
 
加拿大滑冰协会高级总监Mike Slipchuk在接受CTVNews.ca采访时称,陈伟群一直为自己是华裔深感骄傲,但他是加拿大人,是一个深感自豪的加拿大人,同时也是加拿大滑冰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他从未想过代表其他国家出赛。
 
路透社的文章称,陈伟群还感叹自从加拿大花样滑冰传奇人物布朗宁(Kurt Browning)和史托克(Elvis Stojko) 退役后,花样滑冰运动在加拿大已经渐渐失去吸引力,现在加拿大人最热衷的运动是冰球。
 
对此,与陈伟群相熟的Slipchuk称自199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体育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如何吸引观众的兴趣和进行资金筹措变得更具挑战性。
 
Slipchuk表示,当布朗宁和史托克在1990年代从事滑冰时,花样滑冰尚是屈指可数的冬季运动之一,但自那以后,加拿大逐渐成为冬季运动强国,在温哥华冬奥会上曾夺得14枚奖牌。现在,有许多运动项目都在和花样滑冰运动抢资源,并发展成加拿大的顶级运动,花样滑冰不再一枝独秀。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