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消费者必需保护好个人财务信息

Consumers need to take control of their financial data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你向脸书(Facebook)提供了多少个人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有多少是涉及你的朋友,你的交往圈子,你现在的购买行为,以及你未来的购买意向?
 
《环球邮报》4月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上述这些问题也是金融机构一直想要搞清楚的问题。现在有很多银行都在担心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很快就会涉入他们的业务领域,并因此开始探索如何才能更好地收集和分析有关消费者个人金融行为的数据。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都应该谨防金融机构利用我们自己的财务数据来对付我们。
 
银行对科技公司及其优势心存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一些专家常常会谈及消费者可能会目睹科技公司彻底改变银行业。在此之前,亚马逊(Amazon)已经借给一些商家资金用于维持库存。此外,苹果公司也因为通过购买短期国库券(T-Bills)和企业债券向一些机构提供了$2000亿美元现金,从中获得了不少利息。人们不难想象科技公司通过涉足零售银行服务去换取他们想要收集的数据有多容易。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为自己所使用的地图、定位、电子邮件和连夜发货等等其他看似“免费”的服务付出的代价。

 
无论谷歌在金融业务方面是否能比银行做得更好,可以肯定的是谷歌比银行更加了解客户。据估计,谷歌已经存储了数千兆字节用户个人信息,其中包括他们的愿望、口味、意向,以及未来可能购买的大量商品。
 
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将这些个人信息和你的银行账户余额以及你的假日消费习惯 结合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有了这些个人信息,金融机构不见得会选择帮你清还信用卡,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个人信息更具商业意义,可以帮助他们有的放矢地向消费者推销更多产品和服务。
 
有关我们未来购买意向的信息已经为我们在网上访问的大公司带去了数十亿元收入。用我们的个人信息换取免费或折扣服务的危险在于我们并未真正了解这些个人信息的实际价值。这个问题也让一些非常杰出的思想家感到头疼。比如增强现实先驱拉尼尔(Jason Lanier)和斯坦福大学学者戈夫(Leonard Goff)都认为作为个人,我们并没有充分了解我们所提供的个人信息的价值。正是因为没有充分了解,我们很容易被利用,我们也不清楚谁在帮助我们,谁在伤害我们。

 
去年年初,美国监管机构严厉谴责外汇经纪商福汇(FXCM)分析客户的交易行为,并据称利用相关信息和那些很可能做亏钱交易的客户进行交易。福汇认为自己只是得到了客户的亏损,但有些人却认为这种做法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
 
目前,加国的金融机构也在寻求获取更多客户个人信息。比如道明银(TD Bank)行的应用程序MySpend和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应用程序Nomi似乎都会根据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交易信息,对我们的消费习惯作出简单的反馈。此外,许多银行都已经设立分析客户账户交易信息的项目。目前对于银行可以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尚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些信息究竟是属于个人还是属于金融机构?欧洲最近已经出台法规明确这些信息属于个人,并且个人有权在认为合适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信息。加国的立法者现在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由此可能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催生让消费者走上谈判桌以改变习惯做法的运动。现在,Drop和Carrot Rewards等加国公司都会通过直接经济刺激举措奖励向他们提供个人信息的用户。Carrot实际上是在用户健康意识有所提高时给予他们奖励。而Drop则是通过分析交易数据了解消费者在不同商家的消费习惯,然后找出愿意向消费者提供现金奖励以吸引他们消费的竞争品牌。随着用户的忠诚度和消费习惯越来越受到重视,或许加国公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向提供个人财务信息的消费者提供奖励。

在这种大趋势下,消费者应该要求选择他们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可以使用的信息,在这其中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及所有新兴的科技公司。因为随着金融服务提供商可以获知我们的个人信息,我们的动向以及我们的信用记录、金融机构有责任确保我们的信息不会用于填饱股东的口袋,或是导致消费者产生更多财务焦虑。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