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多吃鸡蛋或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亡风险,最新研究显示

Higher egg intake boosts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mature death, study suggests
来源: 大中报 紫馨



《环球邮报》3月25日发表的一篇文章称,《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近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称,过多摄入鸡蛋和膳食胆固醇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亡风险。
 
数十年来,有关鸡蛋的争论一直集中在其高胆固醇含量上(每个大鸡蛋的蛋黄内含有约185毫克胆固醇)。人们一直认为摄入过多胆固醇会令血液中的LDL胆固醇含量升高,而这种坏胆固醇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发作的风险。
 
在该项研究结果发布前不久,美国政府刚刚从其2015-20版美国膳食指南中删除有关限制每日摄入胆固醇300毫克的建议,并称食物摄入胆固醇不再值得顾虑。科学家们也一致认为,食物摄入胆固醇对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影响不大。


 
面对这些矛盾信息,你的确有必要了解一下最新研究结果。
 
最新研究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分析了29,615名健康成年人的数据,这些人士参加了六项研究,并接受了长达31年的追踪调查,以确定他们的食物摄入胆固醇或鸡蛋摄入量是否和心血管疾病或早亡风险相关。
 
心血管疾病的定义包含致命性和非致命性冠心病、中风、心力衰竭以及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血管死亡。
 
研究发现,鸡蛋和胆固醇(来自蛋和肉等食物)的摄入量超过平均摄入量,就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早亡风险。
 
在此次研究中,参与者平均每天摄入入285毫克胆固醇,每周食用两个鸡蛋。


 
研究人员发现,每日摄取300毫克胆固醇的参与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了17%,死亡风险也升高了18%;而每周吃3到4个鸡蛋的参与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了6%,死亡风险升高了8%。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研究结果同时考虑了年龄、运动情况、吸烟情况、饮酒情况以及整体饮食质量。即便是遵循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过多胆固醇也是有害的。
 
局限性
和大多数有关食物的研究一样,该项最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研究人员在此次研究中分析的六项研究结果是基于参与者自己报告的饮食数据,而这些参与者在回忆自己在过去一个月里所吃的食物时难免会出错。
 


更重要的是,在每次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只会收集一次饮食数据,因此,该项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就是没有考虑参与者的长期饮食方式,因为这些人士在被追踪调查的年份中可能已经改变了饮食习惯。
 
此外,众所周知LDL胆固醇含量升高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发作风险,但研究人员并未检测参与者血液中的LDL胆固醇含量。
 
该项观察性研究只是表明食物摄入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关联;但其并不能证明过多摄入鸡蛋和胆固醇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罪魁。
 
另外,我们也要记住,以前的研究曾得出相反的结论。但即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研究结果就应该完全被推翻。《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社论文章称,该项研究分析了大量数据并采用了缜密的研究方法,其有力证明了鸡蛋和食物摄入胆固醇的摄入量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虽然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整体关联并不大,但该项研究结果表明,鸡蛋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高于平均摄入量的人士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



那该怎么办?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将煎蛋换成煎纯蛋白呢?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停止食用富含营养的鸡蛋。
 
鸡蛋富含蛋白质,其中有42%的蛋白质是存在于蛋黄中。鸡蛋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维生素B12和硒,这是一种可以保护细胞DNA的矿物质营养素,并且也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
 
如果你每天都吃很多蛋黄(比如一天两次或更多次),那可以考虑适当减少蛋黄的摄入量。
 
我们还应该记住,预防心血管疾病不仅仅只是关注鸡蛋或胆固醇的摄入量这么简单。我们还需要维持健康的体重,定期运动和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食物,水果,蔬菜,含有植物蛋白的食物,限制食用淀粉类食物,以及含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这些仍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策略。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