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回忆五七干校生活 (1)

来源: 潘文鸣



一、黄龙坝“五七干校”
我们是在1968年大约六七月份进的省“五七干校”,地点是在贵州湄潭县虾子区一个叫黄龙坝的地方。人们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其实,在黔北遵义地区、黔铜仁地区和黔东南地区,还是有不少平坦的坝子,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大山,一马平川,适宜种植庄稼,湄潭县的虾子区黄龙坝,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过,黄龙坝是以种茶为主,其它农作物较少。

何为“五七干校”?当代人可能不太了解;就是我们这些当年进过“五七干校”的人,对于它的来历,也很模糊,只知道是文化大革命中办的一种农场,让党政机关干部到那里去劳动锻炼和改造思想。至于一般老百姓,则把“五七干校”看成是犯错误干部去的地方。直到今天,笔者想把自己所经历的一段“五七干校”生活写出来告诉后人,才借助互联网,把“五七干校”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据网上介绍,最早是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农场,把500名省直机关干部放到那里去劳动锻炼和改造思想。由于是以纪念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的一封信的名义,那封信里提到要办一种大学校,让进这种学校的学员不光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把生产劳动与学习军事,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批判资产阶联系起来。这封信中的内容被称为“五七指示”。当时的黑龙江省领导按这个指示办的柳河农场,就被称为“五七干校”。

由于同年《人民日报》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为题,用一整版篇幅进行了报道,并在配发的编者按中传达了毛泽东的“最新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该这样做。”于是,全国各地就纷纷办起了“五七干校”。那些在文革中被夺权和无法安排工作的党政机关干部,还有一些科研、高校和文化艺术单位的专家学者,也统统被送进“五七干校”。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和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些干校才陆续撤销。



具体到贵州省当时办了几个“五七干校”,笔者也不太清楚。反正省委和省政府党政机关的干部就有几百人,其它还有文化系统、财贸系统,以及市委和市政府所属党政机关的干部……总之,进“五七干校”的干部估计有数千人。

我们这批到黄龙坝的干校学员,是以原省文化局的干部为主体,其中包括省属一些剧团的领导干部,如省京剧团的副团长刘瑞亭和省歌舞团的副团长吴保安等。整个学员大约有四五十人,被称为省五七干校一大队四连。

学员都是男性,住在离公路很近的一个类似大工棚里。在这个大工棚里,中间是人来人往的过道,而过道两边,就是用木板搭起来供学员睡觉的大通铺。就是说,四五十人晚上像民工或解放前的战士一样,一个挨着一个睡在这个大工棚的大通铺上。至于每天的三餐,也像民工和部队战士一样,由食堂供应大锅饭菜。



另外,省文化局在运动初期被揪出来的几个“走资派”和有问题待审查的人,也一起来到这里,大概有十来个人,他们被安排在附近一间小屋居住,与我们这些学员互相隔离,只有在吃饭的时间,大家才在一个木桶里盛饭,一个盆里舀菜。

二、早请示和晚汇报
五七干校四连安顿好以后,干校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

当时我们自称是“五七战士”,每天早晨也像部队战士一样,听到连值班员一吹哨子,大家就迅速起床,把被子叠好,然后每个人拿上洗脸盆、毛巾、牙膏牙刷,到附近一个自流井去洗漱。这个自流井有清水从地下涌出来,然后顺着一个人工修筑的小水渠向东流去。所以,几十号人站在水渠边漱口洗脸,也算方便。(待续)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