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基因可能导致肥胖 但大多数胖子都是吃出来的:最新研究显示

Genes, yes, but obesity pandemic mostly down to diet: study
来源: 大中报 紫馨



CTV News 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称,7月4日公布的一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自1975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成年人肥胖症患病率几乎增加了两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饮食习惯发生改变并且缺乏运动所致,但是,基因可能也会使得一些人更容易发胖。
 
研究人员在同行评审性质的综合医学期刊BMJ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中称,对于那些因为遗传因素而更容易发胖的人来说,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使得问题更加复杂,从而导致他们体重增加的几率变得更高。
 
目前,肥胖的标准衡量指标是体重指数(BMI),也就是根据人的体重和身高计算得出的一个数字。BMI指数为25至30意味着一个人已经超重,BMI指数达到30以上则为肥胖,而肥胖是引发心脏病发作、中风、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主要风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数据显示,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只有约4%的成年人BMI指数为30或更高。但到了2016年时,这一比例已经上升至13%,其中男性为11%,女性为15%。
 
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年龄在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也就是39%的成年人BMI指数高于“超重”门槛值25,在他们当中有7亿人临床诊断为肥胖。
 
与此同时,儿童的肥胖症患病率增长更为明显,从1975年的4%飙升至2016年的18%。儿童肥胖不仅是导致成年后肥胖症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的危险因素,并且在儿童时期就有可能造成心肺功能损伤,肌肉有氧代谢能力降低,效率低下,运动能力低下等。有研究表明肥胖儿童中有22%患高血压,有16.8%有糖耐受异常。此外,心理健康也是肥胖儿童的一个问题,因为肥胖会被他们自身及他人视为一种残疾,肥胖儿童发生心理障碍的可能性较大,其中青少年期是最危险的阶段。

为了研究环境和基因因素对肥胖造成的相对影响,由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Maria Brandkvist博士领导的一群科学家对在1963年至2008年间对近12万人定期测量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受测成年人的体重开始呈现明显增长。与前几代人相比,那些在1970年后出生的人在青壮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较高的BMI指数。


 
易致肥胖的环境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根据肥胖遗传易感性的高低,将一半受测者分成了五组。他们发现,在各个时间点以及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遗传易感性最高和最低的两个极端组群体之间,BMI指数都有着显著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这种体重差距在不断扩大。
 
比如,研究人员在对两个极端组的情况进行对比后发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有容易致胖遗传基因的35岁男性的体重要高于没有容易致胖遗传基因的同龄男性。而在40年后,即便整体肥胖率有所上升,基因差异导致的男性体重差距仍扩大了近一倍。
 
研究人员发现,女性亦呈现出同样的趋势,但基因差异导致的体重差距随着时间推移所增长的幅度要小于男性。
 
Brandkvist解释称,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平均身高且肥胖遗传易感性最高的35岁男性的体重,要比肥胖遗传易感性最低的同龄男性重3.9公斤。而现在,基因差异导致的挪威男性体重差距已经达到逾6.8公斤。


 
除此之外,Brandkvist还称,由于我们现在都生活在易致肥胖的环境中,基因差异导致的男性体重差距还会增加7.1公斤,而这13.9公斤的体重增长主要要归咎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基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Brandkvist表示,肥胖遗传倾向可能会使一些人更容易变胖,而易致肥胖的环境使得这些人更加难以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有肥胖遗传倾向的人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基因,但却可以影响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未参与该项研究的剑桥大学博士路易斯(Jo Lewis)也表示,肥胖患病率上升主要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包括高卡路里食物的消耗和体力活动水平的降低。



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容易增加体重而不是减轻体重,这其中包括杂货店的距离有多近,人们使用安全人行道和公园有多容易等变量因素,此外,毒素和微生物可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专家认为,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应对肥胖流行病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称,2016年全球肥胖人数已经超过6.5亿人。
 
但是,该研究报告的作者也提醒称,虽然遗传基因和肥胖程度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但该项研究本身并不能确定直接的因果关系。
 
只有临床试验才能进一步证明其中的因果关系,但出于实践和道德方面的原因,在许多领域不可能拿人类做试验。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