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在香港,殖民时代的遗产值得奋力保护

In Hong Kong, colonialism isn’t a bad word – it’s a legacy worth fighting for
来源: 大中报 冯惠蓉



《环球邮报》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在1841年至1997年间,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曾被日本占领三年,香港一直是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英国政府对香港并未怀好意,也并非一直都是诚信行事。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的清政府为了媾和,同意按照《南京条约》将当时还只是一个渔村的香港无条件割让给英国。在这之后,一些英国小官员被先后任命为香港总督,成为这片遥远的殖民地的领导人。在殖民统治初期,香港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但是,当北京支持的香港政府最近决定快速通过一项将使得中国当局可以更加容易地从香港引渡嫌犯至大陆的法案时,数百万香港市民却走上街头表示了强烈抗议。示威者认为,英国和中国在交接香港时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明确表示将会确保香港的权利和自由五十年不变,而引渡法案显然违反了这项承诺。在抗议活动持续数周后,一些示威者在香港回归2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冲进香港立法会大楼,并在立法会的墙壁上挂起香港殖民地时期的旗帜,还有一些人则挥舞着英国国旗。


 
毋庸置疑,殖民主义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恶劣印象。但很显然,在香港仍有很多人怀念在英国统治下的岁月,并且很珍惜那段殖民岁月留给香港人的精神遗产。
 
事实上,在香港有许多人常常会带着不同程度的留恋回顾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这其中包括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的人。在二战期间,来自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英联邦国家的士兵曾誓死保卫香港。在日本结束占领离开后,再度统治香港的英国政府开始寻求通过政治改革赋予香港人更多政治权利,以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随着英国和地方领导人发挥才智和进行努力尝试,香港的治理方式终于得到改进,这块殖民地在二战后迅速地繁荣起来。在此期间,香港也迎来了一些出色的总督,其中包括麦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他在香港进行了重大改革,投入了大量资金并设立了独立的反贪机构;尤德爵士(Sir Edward Youde),他在任时出行一直坚持坐经济舱,在他突然去世后,为纪念这位已故总督而设立的纪念基金一直为学生提供奖学金;还有英国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Chris Patten),他乐于倾听市民的意见,倍受香港人的尊重。


 
而与此同时,中国一直在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冲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恶劣的天气加上毛泽东实施的大跃进政策导致数百万中国老百姓饿死;此外,毛领导的中国政府仍在使用处决和集中营改造方式保卫其革命成果。1967年,中国的支持者从事恐怖主义活动使得香港陷入混乱,这就像警钟敲响,也让香港市民对香港回归中国后的可能结果有所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开始在香港滋生。虽然那些留恋过去美好时光的人被指责没有自尊,甚至被骂是英国的“走狗”,但我都知道判断一个人不应该基于其种族或民族,而是应该看他们的行为和品质。因此,我们也应该根据治理体系的优劣来对其进行判断。在英国的统治下香港人可能没有真正的民主,但英国政府的确给予他们许多自由,其中包括直言不讳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但是,这些自由权利现在却危如累卵,持续的民众抗议亦突显出香港文化有多独特,而这种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英国和当地民众的影响,而非中国的影响。
 
对于香港来说,中国在1997年接管香港,实际上标志着其又开始重新殖民化。香港人在香港交接问题上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听任自己的家园被交给一个政治和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亦令由此导致的分歧进一步扩大。鉴于当年和英国签署《南京条约》的清政府早就灭亡,新中国政府的年岁要比香港本身年轻得多,中国接管香港似乎也缺乏合法性。现在,中国大陆腐败猖獗,监管制度松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国当局在未经香港方面筛选的情况下,每天持续向多达150名大陆人士发放进入香港的单程通行证,显然是在按部就班地削弱英国对香港的持续影响。


 
最近,香港人筹集了$100多万美元资金,在一些大报上登出了整版广告,以提醒全世界注意中国的铁腕统治以及香港引渡法案的影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对一些腐败官员已经忍无可忍,这些官员不仅一再无视他们捍卫法治的要求,反而用暴力镇压他们的和平抗议活动。但是,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对自由的热爱。这种激情深深地根植于香港人的内心,这是殖民时代的遗产。
 
很显然,香港人之所以留恋在英国统治下的岁月,是因为香港的表现超过了其他几乎所有前殖民地,无论是英国管辖下的殖民地还是其他国家治下的殖民地。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这个罕见的案例中,因为英国政府和香港殖民地政府共同努力实现了善治,使得殖民统治的好处超过了坏处。

在香港,取代殖民统治的是暴政统治,而暴政永远都是邪恶的。

* 注:本文作者Amy Lai是《模仿的权利》(The Right to Parody)一书的作者,她还与密西根大学出版社签约了一本有关高等教育言论自由的书。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