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历史上客机被击落的那些惨剧

来源: 大中报 冯惠蓉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1月7日上周三早晨,一架型号为波音737-800的乌克兰客机于伊朗坠毁,导致至少176人遇难,其中有57名加拿大人。美国官员认为,这架客机是伊朗人意外击落的,他们从伊朗空中防御系统SA-15发射了两枚导弹。伊朗政府也承认了他们的误炸。

纽约时报为此列出了一些历史上最著名的客机被击落事件,有些是意外发生的,有些是被故意击落的。

2014年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MH17航班
MH17在从阿姆斯特丹飞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期间,在乌克兰东部上空被炸毁,298人遇难。今年6月,一个国际调查小组对四人进行了指控,其中三人与俄罗斯情报部门有联系。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加国人士:为什么准许752航班出现在火药味浓烈的德黑兰上空?!
杨医师之死
从“难得糊涂”谈起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一直以来,莫斯科都否认与这场空难有任何牵连,但西方国家和专家们将其归咎于俄罗斯支持的分裂主义者。

2001年10月4日:西伯利亚航空1812航班
这架从特拉维夫飞往新西伯利亚的航班在空中爆炸并坠入黑海俄罗斯海滨,导致78人遇难,其中大部分是前往以色列的俄罗斯流亡者。

航班失事四分钟前,乌克兰在黑海克里米亚半岛海岸外的防空演习中发射了两枚远程防空导弹。乌克兰总统后来表示,他认可调查人员的调查结果,即乌克兰军队意外击落了这架俄罗斯客机。

1988年7月3日:伊朗航空655航班
波斯湾一艘美国海军军舰击落了一架伊朗客机,海军称其误以为这架飞机是一架喷气式战斗机,致使机上290人全部遇难。这架伊朗航空空客A300型客机当时正飞跃霍尔木兹海峡上空,而美国9600吨的导弹巡洋舰文森尼斯号(Vincennes)当时正在应对伊朗炮舰。

追踪雷达读数的美国人错误地认为他们看见了敌方的F-14喷气式战斗机,并用地对空导弹击落了飞机。



1983年9月1日:大韩航空007航班
在这架客机偏离了航线并飞至苏联领土上空后,一架苏联战斗机将其击落,导致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此事引发了多种推测。

苏联认为这架飞机当时在执行间谍任务,但美国对此予以否认。美国、日本和苏联在鄂霍次克海搜索寻找黑匣子,但表示未能找到。

这起空难唤起了苏联在1978年击落大韩航空902航班事件的记忆,那次空难中有两名乘客生还。

1980年6月27日:意大利国内航空870航班
意大利国内航空870航班空难也被称作“乌斯提卡事件”,事故导致机上81人全数遇难,并在意大利引发了许多阴谋论。当时,这架客机在执飞从意大利博洛尼亚前往西西里岛巴勒莫的例行航程的最后一段时,突然坠入了乌斯蒂卡小岛附近的第勒尼安海。

2013年,意大利最高法院裁定,政府必须对部分遇难者家属予以赔偿,含蓄地认可了关于坠机事件最广为接受的理论:一架战机发射的导弹击中了这架双引擎麦道·道格拉斯DC-9客机。法院没有说明导弹的来源。



1978年9月3日:罗德西亚航空825航班;1979年2月12日:罗德西亚航空827航班
两起事件十分类似,当时的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叛军在飞机从卡里巴起飞后的五分钟内击落了这两架客机。

两架客机显然都遭受了苏联制造的Strela热导导弹袭击,两起事故共造成超过100人遇难。

1973年2月21日:利比亚阿拉伯航空114航班
这架波音727-200飞机从利比亚黎波里途经利比亚班加西飞往开罗,途中被以色列战斗机在西奈沙漠上空击落。113名乘客中只有五人生还。

以色列称,这架飞机飞过了苏伊士运河沿岸的以色列军事集中区和西奈的一个当时被以色列占领的军事机场。

1938年8月24日:桂林号事件
中日战争期间,一架美籍华人所有的、被称为“桂林号”的DC-2型飞机在从香港起飞前往重庆后不久,被五架日本军用飞机击落。

事件造成14人遇难,其中许多人遭受机枪伤,美国飞行员生还。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