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印“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来源: 张晰



自从今年5月份以来,中国和印度的边防军在中印边界的数个地点发生了好几次冲突。6月15日在中印边界的加勒万(或加尔万)河谷(Galwan Valley,) 的冲突达到高峰。据报在15日夜间的几个小时之内,中印士兵大打出手,这场群殴导致20名印度官兵死亡, 70多人受伤。中国军人的伤亡人数不祥,外媒有猜测,不过没有得到中国方面的证实。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Facebook支持仇恨意识言论 加拿大五大银行撤销广告
7月1日新版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正式生效
因疫情影响 加拿大2020国庆节只能在线上举行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加勒万河谷冲突是中印边界争议地区最近40多年以来第一起致命冲突。



中印边界争议的历史根源
中国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边界线长达22000多公里。目前还有两个国家没有和中国划定边界。其中一个是印度。

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涉及争议的边界有东段,中段和西段三个部分, 争议区域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中印边界领土纠纷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复杂、最棘手的几个边界纠纷之一。



说到中印边界的争议地区就不得不提到臭名昭著的“两条线”:“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和“约翰孙线”(Johnson Line)。后者较前者少为人所知。这两条线都是英国殖民者早期留下来的,位于中印争议地区的东段和西段。

中印边界争议的东段涉及中国传统上称作的藏南地区。为了使其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合法化,1914年,英国召集中国北洋政府和西藏的代表在今印度北方城市西姆拉举行谈判,出台了“西姆拉条约”(Simla Accord)。“麦克马洪线”就是西姆拉会议上英国谈判代表麦克马洪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线。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收复了藏南地区,然而却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撤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此后又逐渐将军事力量推进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又一次占领了藏南地区,同时开始不断向该地区大量移民。1987年经过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印争议地区和印缅边界一些地区合并建立了 “阿鲁纳恰尔邦” 。目前,麦克马洪线大致成为中印边界在东段的实际控制线(Line of Actual Control)。



中印边界争议的西段涉及中国新疆的阿克赛钦(Aksai Chin)地区。1865年一个叫约翰逊的英国官员,在地图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的边界线往北画到了昆仑山脉,这条线即“约翰逊线”。由约翰孙线造成的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成了中印在边界西段争端的一个重要内容。

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印军被赶出阿克赛钦。阿克赛钦地区是连接西藏和新疆的通道,对中国来说战略意义重大。目前阿克赛钦由中国控制。

由此可以看出,麦克马洪线和约翰孙线以及相应的条约协议都是大英帝国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历史产物,是中印边界主要纠纷产生的罪魁祸首。大英帝国殖民地时期在亚洲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了祸根,为中印两国在建立现代国家划定边界的过程中造成了麻烦和矛盾。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年的大英帝国要为目前的中印边界冲突至少负一半的责任。

2017年发生的洞朗对峙在中印争议边界的东段。今年6月份发生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在中印争议边界的西段。

中印两国的地缘政治之争
中印边界之争说到底是中印两个亚洲大国的地缘政治竞争。同为亚洲大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极大的加强了商业上、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安全上对印度邻国的影响力,而中国对印度的邻国不丹、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政治上的接近使印度在其传统势力范围被边缘化,侵蚀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优势, 动摇了印度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印度对此自然心不甘情不愿。

经济上印度愿意和中国合作,扩大印中贸易,参加亚投行,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但在政治上、战略上却对中国缺乏信任,把中国看作身边的最大竞争对手和最大的威胁,在以美国主导的围堵中国的战略联盟中都可见印度的身影,比如参加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的针对中国的海上四方机制等。



洞朗对峙带给中国的经验教训
2017年的6月份的中印洞朗对峙带给中国不少经验教训。

中国军队没有在第一时间及时驱逐走印军,丧失了“快刀斩乱麻“的最佳窗口期。而后中国政府又没有及时和印度在任何级别上进行任何外交会谈,因为中国拒绝就这一事件举行任何谈判。

中国采取的做法是“隔空喊话”。中国外交部、国防部、驻印度大使馆和几大官方媒体以及密集发声,发表声明并发布相关文件,指责印度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对印度发出了多次警告,放出许多狠话,类似最后通牒,要求印方立即无条件地将越境的边防部队撤回印度境内,否则印方“没有好下场”。战狼式语言弥漫。

其实中国当时并没有真心想对印度开战,只是想通过舆论战吓唬印度,使其赶快把印军撤回去,因为“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上策。无奈中国这些招数都没有起到作用,中国在那里高声喊话,印度在这里装聋作哑。似乎中国扔过来的球又被印度软绵绵的踢回到了中国一侧,让中国骑虎难下。

洞朗对峙拖了两个来月,在厦门举行 “金砖五国峰会”之前,中国不得不开始与印度进行谈判,在峰会召开的一周前的8月28日,中印两国同时宣布,对峙和平解决。



加勒万冲突是洞朗对峙的升级版
中印边界在西段的分界线非常模糊,甚至没有一条双方都认可的边界实际控制线。随着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提高,两国军队巡逻频率增加,相遇的机率上升,所以对峙其实频繁发生。在2017年的洞朗对峙后,中印高层确立「管控分歧」的共识后,各级相关军官也在自行评估的操作空间内进一步确立了相关原则。其中一个原则是 “不开枪” 的原则,以免引起战争。但对中印士兵间的肉搏予以默许,比如,近身搏斗、拳脚相向,又或者用石块、棍棒互殴。

没曾想6月15日夜里加勒万河谷的对峙出人意料地演变为一场造成人员伤亡的流血冲突。

这次加勒万河谷的冲突可以说是洞朗对峙的翻版。洞朗对峙中,印方指责中方修路是单方面改变边境现状的行为,越过边境阻挠中方修路。加勒万冲突中,中方指责印方修路是单方面改变了边境现状, 用人力及时驱赶走了印军。正是用其矛反攻其身。

不过加勒万冲突并不是洞朗对峙的简单复制,而是洞朗对峙的升级版或2.0版。

洞朗对峙基本是和平的对峙,中印双方都没有死人,双方士兵只是拳脚相向,顶多受些轻伤。而加勒万冲突中,虽然双方没有使用枪支,但却使用了石头、棍棒,据说还有缠上铁丝的棍棒, 是一场血腥的暴力冲突,造成了双方军事人员的伤亡。



冲突后中方的应对
不像上次洞朗对峙, 中国处理此次突发事件的手法要成熟一些。

中方没有掀起大规模的舆论战以避免调动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 只是由国防部和外交部发言人发表中规中矩的谈话,火药味并不浓。中国传统的三大喉舌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都没有发表相关的社论和评论。而且未说明中方伤亡数字。

中方在第二天即释放了冲突中扣留的10名印军,避免了有可能扣留印军而引起的发酵和未知结果。

中方积极和印方保持沟通,中国外交部长于6月17日和印度外长通话,而不是像上次那样仅仅隔空喊话。6月22日中印两国边防部队举行了军长级会晤。6月23日,中、印、俄三国外长举行了视频通话。这些通话和会晤表明中方有通过对话磋商管控分歧的愿望,客观上缓和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中方的官方和民间这次都比较理性,没有过多使用恫吓的战狼式语言。中国舆论相对平静没有过多地酝酿好战的情绪,估计是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北京“环球时报”发文称,中方不公布己方的伤亡数字是出于一种善意。确实,不管中国牺牲的军人比印军多还是少都不太重要了。多了少了都会挑动部分中国网民和印度网民的民族主义神经,只能于事无补。不管怎样,印度士兵和中国士兵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都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中印边境冲突会升级吗?
加勒万冲突发生后,印方的反应要比中方的反应大许多。印度领导人和印度军方放出一些狠话,扬言印度士兵的鲜血不会白流,一定要血债要用血来偿,甚至主张要取消“不许开枪”的双方边界规则。印度舆论和反对党也大肆渲染,有些地方也举行游行,反华情绪高涨,呼吁报复,焚烧中国国旗和中国领导人画像,有把事情搞大之嫌。

值得庆幸的是截止到目前印度官方还比较克制,基本上没有偏离中印两国领导人2018年4月武汉会面时达成的管控分歧,“引领中印关系把握大方向”的共识。还没有情绪失控继而造成开枪走火的复杂局面。从目前来看,中印发生边界战争的可能性不大,都在期待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冲突,就像是上次和平解决洞朗对峙一样。

不过中印这次边界冲突有可能升级为某种形式的中印贸易战。冲突发生后印度民间有人发起抵制中国货品的运动,印度个别官员也公开呼吁公众不要购买中国货品,摈除生活中的“中国制造”。近日印度政府也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禁用59个中国应用软件,包括抖音,微信,微博,手机游戏等。

不过中国是印度目前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要抵制中国商品并不容易。印度消费者和市场十分依赖中国货。印度2019年从中国进口价值约684亿美元的货物,而中国从印度主要进口原材料,而不是制成品,而且占中国总进口量中的比率非常低。正如中国一位网民所说:本来也想抵制印度产品,结果找了找,发现身边没有什么印度制造的可以抵制,算了。

希望印度政府能从经济规律、世贸组织规则和印中贸易的现实出发,而不是仅从政治角度出发,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定,不要让民族主义情绪失控,不要燃起大规模的中印贸易战。



中印“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回到加勒万冲突本身,中印还是应该通过谈判解决。由于中印边界争议的复杂性和历史性,谈判解决争议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方都需要耐心。看来中印边界发生对峙冲突将会成为新常态。制定新的边境规则并严格遵守约定的规则也势在必行。为了避免今后边境冲突时再次发生不必要的死亡,中印双方除了互相遵守“不开枪”的原则,能否再加上冲突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工具像是石头和棍棒等,最多只能使用拳头?就像北美的冰球联赛中,双方的球员如想打架,互相约好,扔掉手套(drop the gloves),公平的开打。

其实中印双方心里都明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不管是流血的枪炮战争和不流血的贸易战。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任何一方都很难成为赢家。

国家无法选择邻居。中印都是历史古国,人口大国,核武国家,也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如中印能平衡各自国内的诸多压力,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地引领国家走和平化解国际争端之路,将是中印两国之幸,亚洲之幸,世界之幸。

(编注:张晰,多伦多大学语言学博士毕业,目前从事IT行业工作。)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