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拿大的赤字“勉强”可持续?可别这么乐观

Budget watchdog says Canada’s deficit is ‘barely’ sustainable. But critics warn analysis is based on rosy assumptions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 多伦多星报日前发表了一篇驻埃德蒙顿记者的Kieran Leavitt的观点文章。他研究了国会预算官(PBO)的一份新报告,其中称到2022年,加拿大“勉强”维持的3285亿元赤字将大幅下降。但经济学家警告不能这么乐观,该分析不包括渥太华本月承诺的数十亿元福利支出。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周二,经济和财政展望独立办公室给出了一个供政策制定者考虑的评估,包括2020-2021财年新的赤字预测,低于政府估计的3430亿元。
 
国会预算官员 Yves Giroux 称只要临时开支不再增加,渥太华的财政状况是可持续的,“但非常勉强”。他认为新的支出或减税措施可能会导致情况的改变。
 
(联邦政府目前尚未公布2020年预算,财长方慧兰承诺今年秋季将发表最新财政报告。)

 
国会预算官的报告包括了2,250亿元的COVID-19疫情支出,以及政府在9月1日前宣布的新举措。它不包括自由党政府在施政报告中宣布的新支出,如全民药保和全国儿童看护计划。
 
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政策,2020-21年支出创纪录的增长应该是暂时的。
 
报告预计2021-22年预算赤字将降至7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2%,此后将继续缓慢下降。
 
假设目前的紧急支出是暂时的,而且利率将保持在较低低水平,财政前景取决于政府未来的计划。
 
蒙特利尔Concordia大学经济学家Moshe Lander表示,这份报告事实上可能已经过时了。他认为COVID-19危机到底有多厉害仍然无法预测,安省和魁省等地已经开始了第二波病毒侵袭。
 
因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波病毒,以及与之相关的封锁措施,Lander 表示报告上所说的很多事都要推迟半年到一年。



Lander 表示虽然渥太华在紧急项目上花钱没有问题,但随着政府逐步减少福利规模,需要有一个措施来帮助工人从受到负面影响的行业(如食品服务)过渡到一个新的行业。
 
他说:“当你把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带进医院时,你会不惜一切代价把病人从死亡中拯救出来。一旦你有时间反思,一旦事情稳定下来,然后你就需要开始琢磨:'好吧,让他们完全恢复健康的最佳治疗方案是什么?’”。
 
国会预算官的报告指出,2020年上半年,实际GDP(加拿大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疫情前的水平低13.4%。但到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估计实际GDP的回升将达到下降量的三分之二。
 
报告预测,实际GDP水平将在2022年初达到危机前的水平。
 
与2019年11月的经济展望相比,2021年后,预算办公室预计联邦政府预算赤字平均每年将增加约400亿元。



该分析建立在对COVID-19疫情的关键假设上,而且预算办公室表示,该前景“不是对未来经济和预算结果的预测”。
 
该报告的结论基于三个假设,即随着疫苗的研发,加国将在未来12至18个月内维持公共卫生措施;2020-2021年之前,紧急福利措施将按计划停止,且不推出新的计划;最后,加拿大央行保持低利率。
 
丰业银行财政和经济专家Rebekah Young估计,渥太华暗示的新举措(未列入国会预算官报告)可能会使今年的赤字膨胀到4250亿元。
 
她指出,国会预算官并不预测政策,只是根据目前存在的政策提供分析。
 
她还表示从“表面上看”,国会预算官报告的结论是正确的,即福利计划可能导致未来几年的赤字变少,经济活动变多。她认为如果利率保持低位,债务占GDP的比重自然会开始下降。
 
她说:“如果政府真的在全民药保等方面释放出更多的永久性福利,那也不是必然的。”
 
她还补充说:“我们和许多人对COVID福利的立场是一样,认为这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花这笔钱,我们现在的经济状况会比现在更糟。”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