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孩子流鼻涕,喉咙痛成为打工父母的噩梦

Kids' runny noses and sore throats are now a nightmare for parents like me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环球邮报10月4日发表贵湖自由撰稿人Brianna Bell的文章,全文翻译如下: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当安省保守党政府宣布学生们将在9月开学(即开学前仅六个星期)恢复全日制上课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从今年3月中旬至今,为了照顾三个孩子,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工作,因为没有谁能伸手帮助我。

 
然而,福特和教育厅长莱切(Stephen Lecce)的返校计划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多数父母别无选择,只能把孩子送去学校。 截至8月中旬,我所在地区、The Upper Grand District学校教育局报告说,有近90%的父母计划在9月份开学时将孩子送入学校。
 
在返校的那几天,我收到了来自学校教育局的数封电子邮件,都是有关孩子生病时该怎么办的提示。我天真的认为只要保持社交距离,全天戴着口罩并经常洗手,孩子们应该不会有问题。上学几天后,我的长女因发烧,嗓子疼和干咳睡不着觉。因为不确定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流程,我第一时间惊慌失措地打电话通知学校。之前学校发送的邮件内容不是非常清楚且令人困惑。事实证明学校本身也不确定该怎么做,是让所有孩子都留在家里,还是只是有症状的孩子?父母们也都要待在家里吗?我们是否需要测试和隔离?这还真不是简单回答是或否就能解决的。
 
我们最终接受了新冠测试,然后在接下来的六天里全家隔离。我丈夫是一名带薪的教会牧师,因受感染,整个星期的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我是家里最健康的人,忙于照顾所有人,工作对我根本不可能。幸运的是,我的丈夫仍然可以领到薪水,但我损失了将近一周的收入。最终,检测结果显示我们都是阴性。
 
我们第二周的感觉就像在蛋壳上行走。我也看到附近的朋友和邻居因为感冒和流感症状被迫隔离在家。一周后,第八天一早,我的二女儿醒来时开始头疼发烧。经过一个周末的休息时间,第二周我们只把有症状的孩子留在家里。这次我感到有些放松,不那么担心了,似乎已经不那么敏感了,那时还没有进入十月份。
 
总理特鲁多政府发布国情咨文,将为因新冠请假或照料有症状的人提供援助资金。加拿大的疾病康复津贴(Canada Recovery Sickness Benefit)和加拿大的康复护理津贴(Canada Recovery Caregiving Benefit)两项津贴仍在等待立法通过(其实在10月3日周六凌晨已经获得通过, 10月5日周一可以开始申领)。同时,我们正进入疫情第二波,许多家庭也都在应对秋季感冒和流感。即使有了这项福利,为符合条件的家庭每周提供500元,最多支付26周,但他们仍然需要支付可能超出福利的账单,并遇到不同情理的雇主。
 
本周早些时候,安省政府更新了COVID学校筛查工具。如果孩子初发喉咙疼或流鼻涕,父母必须将孩子留在家中。但是父母必须在将自己生病的孩子留在家中还是去工作支付账单中做出决定。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会越来越少地听取COVID筛查指南。真不能责怪他们!家长已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需要支付按揭贷款,还要保证充足的食物,这就意味着不得不将孩子送往学校。
 
父母需要向政府表达他们再应对疫情时育儿的独特挑战,要努力工作还要照顾孩子。无论是孩子到药房测试还是在学校测试,都需要预约,还有等待结果的至少48小时,政府通过的护理福利金(CRCB)每周500元,每个家庭最多可申领26周。适用于因COVID-19而关闭学校、托儿中心或照料设施,或者由于COVID-19而导致儿童或家庭成员生病和/或需要隔离,或者处于严重危害健康的高风险,因为必须照顾12岁以下的孩子或家庭成员而工作时间减少至少50%的工人。对于每个父母来说,孩子因感冒或流感症状而留在家里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政府的这个计划是远远不够的。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