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如何帮助青少年改变大流行导致的饮食失衡

How To Help Teens Turning To Disordered Eating For Pandemic Relief
来源: 大中报 紫馨
 
 
(大中报/096.ca讯):根据赫芬顿邮报的报道,“按我们的感觉来进食”一直是许多加拿大人应对疫情导致精神困扰的主题。然而,对于许多缺乏社交活动的青少年来说,进食过多或过少已成为压力的持续体现。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自3月份关闭以来,相关饮食失调的电话激增:加拿大舒困热线电话(Canadian helplines)被打爆。根据CBC的报道,青少年打电话给“儿童救助电话”(Kids Help Phone),询问有关食物及其身材的信息。那些以前喜欢运动的人问题尤为严重。运动营养学家詹妮弗·西戈(Jennifer Sygo)告诉CTV新闻,许多年轻运动员在饮食没有节制的情况下开始节食。
 
所有这些都与美国最近对青少年的学术评估结果相吻合。该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带来的压力导致饮食失调,包括抑郁,社交孤立,金钱担忧,创伤和家庭问题。

 
吃可能是他们控制情绪的方式
新冠疫情极大地增加了我们生活中的无助感,是导致一般和严重饮食失调(如厌食症)的重要因素。国家饮食失调信息中心的Aryel Maharaj告诉CTV新闻,许多打电话给该中心的青少年询问如何控制饮食可以让他们感觉更好。
 
Maharaj总结了他们的来电主题,“除了生活现状,饮食和体重是可以控制的,” 
 
由于社会和媒体都对疫情导致的肥胖作为搞笑话题,一些增重的青少年在进行节食会感到压力。 《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采访的一名少年表示,体重增加的另一种说法叫“ COVID 15”(因Covid 19被困在家,胡吃海喝增重15磅),因为自卑,她只能取消社交媒体帐户。
 
饮食失调并不是总不吃饭
《今日心理学》双月刊杂志列出了某些食物种类会导致焦虑感,身体变形,不按时进餐以及对卡路里的过度重视等症状。
 
提供父母贴士的ScaryMommy网站作家克林特·爱德华兹(Clint Edwards)指出,整个疫情期间,他的儿子暴饮暴食。
 
爱德华兹写道,“他似乎每天要吃800顿饭……我担心这个举动有多少是因为饥饿,有多少是试图控制自己的感觉,试图抓住那种失控了的生活……”

 
青少年也可能会通过他们所说的话透露一些蛛丝马迹。青少年医学专家Hina J. Talib告诉《科学时报》,当听到孩子们说出诸如“我很胖”和“体重增加会令我感到恶心”之类的词语时,父母应引起重视,认真对待。
 
任何人都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父母可能会认为,除非体重过轻,否则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应成为问题。但根据美国国家饮食失调协会的说法,这各看法是不正确的。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任何种族,不分性别的年轻人只要有体重问题都处于危险之中,不管不问会面临慢性病的后果。
 
该媒体报道:“如果没有适当的诊断和干预,年轻人饮食行为不当可能会危害他们的成长和长期的健康,甚至造成药物滥用问题。”
 
要减少孩子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
心理健康策略可以帮助父母照顾失去控制的青少年,例如帮助他们一起完成日常生活起居,并鼓励他们公开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可能还会在社交媒体中得到安慰。但要注意让他们远离那些使他们的饮食失调加剧的人群,因为他们提倡不切实际的身材标准。摒弃没有节制的饮食习惯恢复健康的进食可能会增强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许多帮助恢复正常饮食的网面分享着积极的内容,青少年在情绪低落或者面对饮食不均衡问题时会感到振奋昂扬。
 
儿童求助电话和类似的热线都有辅导员在线,他们耐心地听取青少年的问题和疑问,并在需要时将他们与资源联接起来。孩子们一旦有情感上或精神上的挣扎,请鼓励他们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例如与家庭治疗师或治疗中心进行线上预约。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