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和欧盟达成历史性投资协定 需获得欧洲议会批准

来源: 大中报 冯惠蓉

 
(大中报/096.ca讯)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说,12月30日周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视频连线和欧盟领导人及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晤,中欧共同宣布完成了投资协定的谈判。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预计这份协定将使欧洲企业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并改善竞争条件,但它仍需要等待欧洲议会的批准才可生效。
 
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直是这份协定的主要推动者,她不顾很多方面的批评和反对,在推动欧盟各国敲定拖延已久的欧盟中国投资协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预计它能让德国大型车企等企业受益颇多。德国目前是欧洲理事会的轮值主席国。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报道称,中欧投资协定“将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贡献”。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稍早前也在社交媒体表示,中欧“原则上”完成了关于投资协议的谈判。
 
有关这项投资协定的谈判始于2014年,但由于一些分歧,谈判多年来一直陷入僵局。随着美中之间日益紧张的贸易关系可能帮助中国转变了立场。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对允许外企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准入持谨慎态度,并对外企的经营施加了各种限制。例如必须要分享技术,不少行业要求外企必须与本土企业合资经营。
 
根据披露的协定内容,中国将禁止强迫外国公司进行技术转让,并承诺在补贴方面更加透明,还将禁止国有企业歧视外国投资者。
中欧与英欧
 
在有关这份协定的谈判紧锣密鼓地展开前不久,英国和欧盟刚在12月24日宣布达成了英国脱欧后的贸易协议。
 
据报道,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将使中国向欧盟企业开放制造业,以及建筑、广告、航空运输和电信行业,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云计算。
 
其中一个症结是,中国要求作为回报进入欧盟的能源市场,但这遭到部分成员国的反对。考虑到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该协议预计将使中国在对等基础上获得欧盟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小部分准入。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该协定还旨在消除欧盟企业在华投资的障碍,比如合资企业要求以及对部分行业外资占股比例的限制。
 
早些时候,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官员们称,欧盟各成员国驻布鲁塞尔的大使们周一(12月28日)讨论了该协议,没有国家对此有任何重大异议。
 
双方达成协定后,它还需要几个月时间被转化为法律条文,并经过欧洲议会的批准,这一过程可能要在2021年下半年才会开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周二称,在中欧双方共同努力下,这一段时期谈判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前景可以期待,“希望协定能够早日修成正果”。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是当前中国经贸关系当中最重要的议程,”他在外交部记者会上称。

 
拜登团队反对? 
周一,欧盟委员会报告了与北京方面谈判的进展,包括中国劳工权利权利这一核心问题。
 
这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此前有报道称,中国利用大量新疆地区被拘押的维吾尔族穆斯林进行强迫劳动。北京否认了这些指控。
 
根据该协议,中国被要求承诺遵守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关于强迫劳动的规定。
 
欧盟与中国的这一协议预计将与美国当选总统拜登(Joe Biden)的新政府产生摩擦。过去四年,特朗普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并以“关税大棒”打击或威胁美国的欧洲盟友,使得美欧关系相当紧张。
 
本月早些时候,欧盟公布了一项跨大西洋战略,其中敦促美国与其合作,以应对中国带来的“战略挑战”。
 
被拜登提名为国家安全顾问的苏利文(Jake Sullivan)上周在推特上转发了中欧协定的新闻并公开写道,拜登政府“欢迎尽早与我们的欧洲伙伴磋商,讨论我们对中国经济行为的共同担忧”。
 
自2018年以来,中国和美国陷入贸易战。特朗普政府将一些中国科技公司视为国家安全的威胁。
 
由于中国在香港实施国安法等问题,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今年也一直很紧张。欧盟国家指责中国传播有关新冠病毒的虚假信息也让北京恼火。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