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和姜堰》节选 (153)
—— 缪荣株:童年
来源: 缪荣株
编者按:在当今的中国,写一部政治名人,尤其是写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先生和其家族的历史是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感的。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姜堰区作协副主席,《泰州晚报》专栏作家、《姜堰名人》主编缪荣株的作品《胡锦涛和姜堰》,将与世人分享胡锦涛先生和胡氏家族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大中报将陆续刊登此书的一些章节。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三)
明、清以来河南头的泰州西仓地区繁华了四、五百年,多儿巷就靠这里的新桥口与大浦头。居住在多儿巷附近的住户,长期以来是泰州一些较为富有的商贾人家。多儿巷巷子不宽,最宽处不足2米,长度也只100米左右,但地势较高,巷子当中麻石铺地,两侧房屋质量较好,一色的青砖小瓦,排列有序的院落彼此相连。
多儿巷内涛涛出生的住宅颇具特色。其建筑既和周围民居形式相似,又与其他房屋的布局有较大不同。此宅位于巷子北侧,面巷朝南。东边前后三进,为大门、厨房、书房依次排列,中有小天井相隔。西边只有两进,由厅堂、堂屋、一厅一堂组成。东西两边除堂屋与书房成一排外,其余都不在一排。住宅大门前有三级石阶,进大门为小天井,从天井向北是东边的小厨房,向西到厅屋前大天井。西侧天井南边是围墙,北为厅屋。厅屋面阔3间,圆作抬梁式结构,当心间前、后安装长格扇,两边安装格扇。厅屋北也是天井,内有花木点缀,还放有两只釉陶大水缸。天井北边是三间堂屋,圆作穿斗式结构,当心间立中柱,两边用隔板隔成东、西房间。在当心间的二桁下安长格扇,前面形成一间廊檐;两旁房间的檐桁下安装短窗和木槛墙,使房间南北空间较当中一间稍长。堂屋的金柱上用披麻作灰,上有卷杀,下垫木础,梁架及榫卯也较古老,初步鉴定厅、堂为清代中期建筑。东部厨房北也有小天井,小天井向西可通堂屋,向北迎面是一间小小的书房。书房的南立面开矮窗,面积不大,却极为静谧、温馨,是读书做作业的好地方。此宅占地面积不大,分区合理,主次分明,建筑布局别具特色,主体建筑在西部,东部为附属用房,在泰州旧城改造时,部分作为特色民居被保留下来。
据原小泰州市史志档案办公室主任俞扬介绍,给李文瑞接生的产婆是他的母亲俞学祖,俞学祖原是泰州私人办的达生产院的助产士。俞学祖活到90多岁,20世纪末去世的。后来俞学祖听到涛涛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消息,高兴地对人说:“这是我一生中接生的最大人物!”
刘秉霞家多儿巷的房子原是祖上买的人家的,在未买之前,这所房子多次失火,一些想买这座房子的人都不敢要。刘秉霞家买下后,家里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她家晚上在香桌上敬了香,第二天早晨香桌上落满了香灰。刘秉霞用鸡毛掸掸去香灰后,香桌上清晰地烫成了一行字:“陈大人大人大人……”字越写越大。原来陈启端的父亲陈柏圣是个秀才,清末在江西做过官;祖父陈少伯是个进士,同治年间在北京做过官,莫非预示着后来的房主人一代比一代官儿大?反正,自从胡增钰一家住到多儿巷后,这座房子一直没失过火,一切太太平平。
胡锦涛三舅爹陈启端在世时,考虑到西藏地区艰苦,就寄了一些泰州的土特产给胡锦涛。1990年9月,胡锦涛从西藏写信给两位老人,述说女儿海青和儿子海峰以及西藏工作的情况,祝老人保重身体,并随信寄来了他和夫人刘永清的照片。陈启端老人是水稻专家,从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退休,1993年去世。(待续)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