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COVID期间,医生的远程诊疗量猛增了56倍意味着什么

Doctors' virtual visits jumped by 5,600% during COVID.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he future of Canadian health care?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 多伦多星报日前发表了一篇健康专栏记者Theresa Boyle的文章,她通过一项新的研究了解到,这次疫情从根本上改变了安省民众与家庭医生的预约方式,诊所就诊量下降了近80%,而远程就诊访问量则猛增了5600%。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这份研究的主要作者Rick Glazier医生认为,从去诊所就诊到远程就诊的变化是意料之中的,但增幅如此之大是一个惊喜,特别是去诊所的次数急剧下降。
 
为了了解疫情对初级医疗的影响,来自独立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ICES和多伦多Unity Health的研究人员比较了2020年到2019年的记账数据,特别是研究了这两年的3月到7月这个时间段。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他们发现,每千人每天的诊所就诊量从7.53次降至1.57次,降幅达79.1%。
 
每千人每天的远程就诊量从0.07次上升到3.92次,增长5608%。
 
初级医疗就诊总数,包括诊所就诊和远程就诊,减少了28%。每千人每天的就诊次数从7.66次下降到5.51次。

资深作者Tara Kiran医生看到那些最高就诊需求的人享受到了较高的就诊水平,感到欣慰。
 
她承认疫情普遍扩大了公平的差距,许多人没有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支持。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那些最需要初级医疗的人来说,初级医疗做的还不错。研究还发现,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人在初级医疗就诊量上的减少幅度最小。

 
该研究还显示,目前各省和地区政府正在向初级医疗中的医生支付电话就诊和视频就诊费用,尽管这种类型的医疗形式在疫情结束后的前景是未知的。
 
安大略省去年推出了电话和视频就诊的临时计费代码。安省政府和安省医疗协会(OMA)在目前就新的费用合同进行谈判期间,正在讨论远程就诊的永久性方案。
 
Kiran医生希望看到省里对医生通过电子邮件和病人探讨病情的行为进行补偿。
 
有媒体上月披露,目前政府还没有为电子邮件形式的就诊推出临时的计费代码,至少有一家远程医疗服务机构正在向患者收取该服务的自费费用。批评者称,医生向病人收取医疗必需的费用违反了《加拿大卫生法》。
 
Kiran医生还担心“walk-in远程就诊”的发展。这与walk-in诊所(无需预约)的想法如出一辙,但没有实体形式。对walk-in诊所的一个长期批评是,它可能剥夺患者与医生的持续关系。同样,患者在walk-in诊所的病历并不总发给其家庭医生所在的诊所。
 
Kiran医生担心人们正在用便利性换取连续性。她希望看到远程就诊成为初级医疗系统中连续的,纵向的补充。
 
Glazier医生表示,加拿大人似乎对远程就诊非常满意。他称,多达三分之一的人希望远程就诊成为疫情后的首要就诊方式。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研究显示,有人支持远程就诊由雇主健康计划保障,如果未来远程就诊没有公共资助,那么对就诊的连续性和公平性提出了挑战。
 
Glazier 医生警告,如果政府不支持公费医疗内的远程就诊,那么私人支付的远程就诊的障碍将很少。他认为这可能会造成不符合《加拿大卫生法》要求的两级(家庭医生+医院/专科)就诊模式,并形成一个平行的系统,使诊疗工作支离破碎。
 
研究人员补充说,初级医疗被认为是全球大多数卫生系统的基石。在收入较高的国家,初级医疗的频率是住院的30倍左右。初级医疗普及率较高的保健系统与增加就诊机会、减少就诊不平等现象、改善康复水平和降低成本有关。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