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2021年去超市购物会有什么变化?

来源: 大中报 青稞

 
(大中报/096.ca讯) 多伦多星报发表了记者Karon Liu 的文章, 就在一年前,Twitter 上都是那些照片和视频:空荡荡的超市货架、装得满满的购物车和在停车场周围乱窜的线条,人们进行恐慌购买和储备足够的干货和厕纸....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一年后,虽然COVID-19大流行病还没有结束,大多数购物者仍在限制前往超市,或网购,将食品杂货送到家中。不过,现在去超市的经历与一年前大不相同。
 
Dalhousie 大学农业食品分析实验室的教授兼所长Sylvain Charlebois表示,在2021年,空货架和恐慌性抢购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Charlebois 描述, “去年这个时候, 我们遇到了未知的病毒, 大家也不知道公共卫生官员将如何处理这种紧急状态,”“人们走进一家商店,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次回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一种感觉,必须立即购买所有东西。”
 
食品分销商还习惯于将部分商品运送到饭店,酒店,宴会厅等。但是当饭店酒店一夜之间关闭时,供货商们争先恐后地将这些食品运到超市,而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供应链。更不用说,餐厅的食品包装方式与家庭包装不同,因此供应商必须重新换成小包装,(还记得那从批发商那里购买50磅面粉的故事吗?)
 
Dalhousie 大学农业食品分析实验室的一份报告发现,大流行前,食品零售业(例如食品超市)的销售额占60%,而食品服务业(例如饭店)的销售额则占40%。在大流行开始之时,许多餐馆都关门大吉,大约91%的食品销售转向食品零售,而9%则转向食品服务。

 
“杂货超市必须在一夜之间吸收压力。母鸡没有停止孵蛋,”他说。 “这是关于在去年3月到5月和6月食品销售从饭店改道到杂货超市。在那之后,一切都平静了。”
 
Charlebois说,由于人们积极订购外卖食品,经历烹饪疲劳,而且也不像刚开始那样要搬空超市那样购买,这一比例现在接近75%是食品零售业,而食品服务业比例为25%。
 
超市正在重新思考店面
 
由于在家工作有可能让一些企业变成永久性,零售商也在重新考虑,如果通勤者的数量下降,网上杂货店购物变得越来越普遍,什么被认为是黄金房地产。Charlebois指出,最近有消息称,加拿大Walmart宣布将关闭6家门店,5亿元将用于升级现有门店和在线业务。
 
“我怀疑在接下来的12到24个月中,重点是尽量创造增长。您会看到杂货超市正在寻求提供更多服务,餐馆正在寻求零售,甚至Kraft-Heinz现在也提供幽灵厨房, 这是2020年共享厨房理念。一切都可以在线上和线下争夺,”他说。
 
“我并不是说超市过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将有更多的商店被重新定位或转移以服务于不同的市场。”
 
他补充说,转向更多的配送中心而不是店面的风险可能导致某些社区的杂货店选择减少,以及零售工人的工作机会减少。

 
食品账单上涨
 
杂货食品成本逐年上升(1月份比2020年高出约1.2%),尤其是在肉类方面。 Charlebois先前告诉《星报》,加拿大统计局等数据跟踪并未将送货服务的费用计入杂货账单中,因此食品价格总体上高于数据显示的价格。 
 
还有人说超级循环正在发生,这是对某些商品(例如金属,石油和农产品,如玉米和大豆)的强劲需求推动全球价格上涨的时候。 世界各国政府为刺激其经济在大流行之后的发展而采取的刺激性支出刺激了这种情况。 
 
再加上人们被解雇,工作减少,工资水平跟不上食品通胀,这对许多人来说仍将是艰难的一年。
 
可持续发展的缓慢回归
 
去年,由于许多杂货超市因为担心病毒传播,不允许顾客携带购物袋,,因此环保措施被搁置了。 但是现在,专家们认为通过表面接触而感染的风险非常低,可重复使用的包装袋又回来了,还有一些大型食品杂货商提出了一些绿色举措。
 
Charlebois指出例如Loblaws推出了针对某些杂货的可重复使用的容器计划等。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