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碳税上涨快过房价,资金紧张的房主将有动力改造节能措施

Cash-strapped homeowners are about to get incentive to make their houses efficient
来源: 大中报 梁楚怡
 
 
(大中报/096.ca讯) 加拿大金融邮报日前发表了一篇特约撰稿人 Peter Tertzakian 的文章,他是ARC能源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市一个节能网站Energyphile的创始人。他常常建议住宅房主通过节能的装修来抑制碳税的增加。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众所周知,加拿大的房价又开始疯涨了。如今,无论简陋小屋还是鞋盒大小的公寓单位,都能卖到100多万元。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加拿大楼市的一些热点地区的房价就上涨了20%以上。
 
如果不是房地产专家,很难简单说明白这次疯狂的购房潮是房价泡沫还是捡便宜。Tertzakian是一个搞能源的人,他更感兴趣的是买家如何根据房屋的制冷、制热、采光和保温效果来估价。在一个碳税迫在眉睫的时代,买家是否会青睐一个配备了最新可再生能源设备的节能房屋,还是一个使用老式电器且没有安装隔热的能耗大宅?
 
到了2030年,对于能源利用低下且燃气为主的住宅,买家可能会很后悔。与今天相比,征收每吨170元的碳排放税将使烹制一份牛排的成本增加三倍,更不用说洗个热水澡了。那么,对于用天然气或燃料油取暖,而且隔热性能差的房屋,住宅房主马上打折出售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在狂热的购房者心目中,他们的新住宅的节能效果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随着房价的迅速膨胀,他们以燃烧为主的电器,取暖炉、灶具和热水器的使用费用在房产总价值中的比例越来越小。换句话说,未来的水电账单在抢房大战中几乎可以忽略。目前,购房者拿着一串新门钥匙自拍,发在社交平台上获得的喜悦,远胜过碳税带来的烦恼。
 
还有就是交易完成后的消费心理。当消费者的新房价值膨胀速度远远超过其使用成本时,他们的预算会怎样使用?他们的家庭收入如何分配呢?
 
面对繁重的贷款压力,房主花费数千元重新装修节能措施的动力就会减弱。换个炉头是一回事,把炉头换成节能热泵,或者把窗户换成三层隔热玻璃,则是另一回事。
 
让我们来谈谈碳税
说到政府的碳税返还(carbon rebate)上, 碳税还会神奇的返回到住房房主的银行账户里。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但联邦碳税返还对他们的预算来说不会是小事。每三个月支付一次,这笔存款将相当于一个普通人所产生的估计碳税。根据碳强度的不同,各省的支付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对于一个典型的艾尔伯塔省四口之家,联邦政府估计,到2025年,每年支付的总金额为2,150元,到2030年为3,250元。
 
所以,当那些有理财意识的房主之间的对话变成:“钱已返回到账户里了!我们是应该为阁楼买隔热材料呢,还是应该加倍偿还我们沉重的抵押贷款呢?”…答案可能是什么?
 
加拿大的家庭占当今所有碳排放量的6%。从表面上看,房价飙升,其中很多购房者是通过杠杆达到最大限度融资,他们可能无力追求最低限度提高能源效率,也无力实现理想中的零碳排放。
 
通过改造高能耗盈利
然而,如果我们看的更深一些,还有另一个动态需要考虑。预计碳税的上涨速度将远远超过房价、消费价格和工资。在2022年至2030年期间,碳税将从每吨50元上涨到每吨170元,平均每年将以近15%的速度上涨。
 
低能耗和高能耗之间的支出差距,对于资金紧张的房主来说,可能是无法通过贷款解决的,但是,随着差距的扩大,对于那些有资本投资的人来说,吸引力越来越大。事实上,第三方金融公司、咨询公司和供应商正在兴起,以利用蓬勃发展的能耗利润空间,即运营低能耗和高能耗住宅之间的支出差异。商业和工业运营一直是此类装修合同的首要目标,但随着碳税的增加,住宅市场很可能会变得更具吸引力。
 
该建议相当简单。装修商测量能源支出的基准,并制定一个计划,使这个住宅更为节能。装修完成后,从能源基准上持续节省的现金将在住宅房主和装修商之间进行分配。虽然这种商业模式并不新鲜,但曾经由于利润不够多,所以一直没有成为主流。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现在,时机可能已经成熟。拥有高价房且现金匮乏的住宅房主将有更大的动力去请装修商来降低未来的能源开支。装修商的笑容将与房屋的高能耗成正比,能耗越高,大家的分配的报酬越高。
 
所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也许人们没有对高能耗的住宅打折是正确的。改造产生的利润比房价上涨更快,高能耗很可能从负担变成一种有吸引力的资产,那些看到其潜力的人可以盈利。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