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更新)4月11日周日6pm 疫情快报 安省新增病例再创新高 加感染率超过美国

来源: 大中报 青稞

 
(大中报/096.ca 综合讯)2021年4月11日周日10:30am,安省报告了4456例新增病例,这是疫情以来最高单日新增。周六3813,周五4227,周四3295,新增病例7天滚动平均值已上升至3,573例;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同时报告了21例与病毒有关的死亡,
 
过去24小时,完成了56400个病毒测试,测试阳性率再次上升,从昨天的6.5%升到7.7%,目前有31,846个样本等待结果。
 
目前的活跃案件数量为32,817例,超过了1月第二波疫情期的最高峰。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确认了增加1176个变异病例,目前共有14,599个变种病例已被正式归类: 其中英国B.1.1.7型变异新冠病毒感染者14,387例(增加1174例):南非B.1.351型变异新冠病毒感染者78例(增加2例),巴西P.1型变异新冠病毒感染者134例(无变化);
 
新增病例中,多伦多1353 例,皮尔区860,约克区444,渥太华 377,达勒姆区329。
 
省级数据显示有1513人报告住院(减少11人),重症监护有605例(增加了20人),再创新高,首次超过600门槛, 使用呼吸机有382人(减少2人)。
 
 多伦多嘉兰医院(Michael Garron Hospital)危疾护理医疗总监Dr. Michael Warner呼吁,各省需要共同努力,联邦政府需要参与其中,协调医护人员资源,从受影响较小的省份,转移至受影响较大的省份特别是安省。在大多伦多地区迫切需要深切治疗部护士,照顾已经留院和未来数天入院的病人。
 
过去24小时安省接种了94,794剂疫苗,累计2,806,593人注射了第一剂疫苗,333,150人注射了第二剂,占人口总数的19%;安省目前共收到4,031,325剂疫苗, 已经管理了77.9%

 
多伦多明天起给教育工作者打疫苗 约克区首席卫生官称教师不应列为接种优先人群
 
多伦多公共卫生部门4月10日表示,符合打新冠疫苗要求的教育工作者将会收到教育局发来的信件,通知他们如何预约接种疫苗。一些教育工作者将能从下周一(12日)开始接种疫苗。
 
符合要求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从12日开始预约打疫苗,并且只能通过安省的电话系统1-888-999-6488进行预约。

皮尔区尚未公布怎样为教育工作者接种的细节。
 
然而约克区首席医疗官Dr. Karim Kurji表示说,在约克区,当前数据根本不支持关闭学校或优先为老师接种疫苗。

上周四,他强调,适用于多伦多和皮尔区的情况并不总是适用于我们约克区。我知道给我们区内的老师接种疫苗的压力很大,但是从流行病学角度看,教师面临的风险比其他群体的风险低。
 
他说,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疫苗供应,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消解这些压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中的病毒病例没有需要在医院接受治疗,而根据数据,病毒尚未在学校环境中传播。
 
Kurji说,虽然区内确实有些学校已关闭,但这是由于运营原因和人员配备挑战而不是由于疫情爆发而关闭。
 
一个月前,Kurji曾预测约克区将避免经历第三波疫情。他现在也表示,他先前的乐观预测是基于该地区将获得更多疫苗供应的假设。



安省新增700家药房提供疫苗接种

福特政府正在全省范围内增加了700家药店,为55岁及以上的个人提供阿斯利康疫苗,
 
整个GTHA的药房网络的扩展将使Peel和York地区超过100个,在Halton超过50个,在Hamilton上增加30个。
 
这将把提供疫苗的药房总数增增1,400多个,目标是到4月底扩大到大约1,500个。
 
 
3月初,作为试点计划的一部分,在多伦多,金斯敦和温莎-埃塞克斯郡的药房提供注射COVID-19疫苗。
 
为解除大家对阿斯利康疫苗安全性的质疑, 多伦多市长John Tory周六在多伦多市区的药房接受了他的第一剂COVID-19疫苗。福特升至和省卫生厅长Christine Elliott也在药房接受了他们的第一剂阿斯利康疫苗。
 
这家制药商最近更新了其疫苗的功效数据,称该疫苗对付轻度病毒症状的有效率为76%,对预防严重疾病的有效率为100%。 
 
新闻不断更新中...

 
截至4月11日周日6pm,加拿大累计1,060,157 例,死亡累计23,315人。

魁省新增 1535例确诊和5例死亡;
曼省新增112例,
萨省新增 321例确诊和1例死亡;
阿省新增1183例确诊和1例死亡;
 
至今,加拿大共发现31567例英国B.1.1.7新毒株感染者,354 例南非B.1.351新毒株感染者,1212 例巴西P.1新毒株感染者

 
加拿大新冠病毒感染率超过美国

在第三波疫情中,加拿大每天新确诊的COVID-19病例激增,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人均水平。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数据世界》资源管理器提供的数据,截至星期六,加拿大连续7天的新病例滚动平均值为每百万人207.27例。 在美国,每百万人中有206.66例。
 
以前,美国的大流行应对措施受到专家的广泛批评。 但是随着疫苗接种的增加,病例骤减。 
 
安省疫苗分发工作组的传染病专家Isaac Bogoch博士说:“向南看美国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他们并没有真正很好地应对很多流行病,这并不让人感到震惊或惊讶。但是,他们的疫苗接种情况非常好,每天要为300万人进行疫苗接种。”
 
加拿大SARS应对前联邦经理Ronald St. John博士说:“我们已经失去了控制第二波疫情所获得成果。现在,我们回到了原点。
 
在疫苗接种方面,美国也大大超过了加拿大。截至周日,加拿大约有18.8%的人口至少接受了一剂COVID-19疫苗。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周日报告说,美国35.3%的人口至少接受了一剂。
 
萨斯喀彻温大学的流行病学家Nazeem Muhajarine博士表示:``供应确实存在问题。我们没有按时收到所需的剂量。''

多伦多地区的医生Jennifer Kwan 博士也指出,疫苗可能会降低针对令人关注的变体的效力,例如在卑诗省尤为普遍的P1变体。
 
“在这方面,除了加强疫苗接种计划外,还必须同时使用其他公共卫生措施以减少变种的传播和发展风险。每个人都应在获得机会后立即接种疫苗,”
 
截至4月11日周日6pm, 加拿大收到10,549,140剂疫苗, 已经管理了75.72%, 全国7,190,112人注射了第一剂(比昨天增加180,428人),797,265人注射了第二剂(比昨天增加3799人),占人口总数的18.92%(增加0.47%)




 
研究发现,大多数加拿大人不使用COVID Alert应用 
 
据CTV News 报道,当联邦政府于2020年启动其COVID Alert程序时,这是一种通过在出现症状之前提醒加拿大人可能受到病毒感染的方法,从而帮助确保加拿大人的安全。
 
目前有九个省和地区向其居民提供了该应用程序。截至4月8日,加拿大卫生部表示该应用已被下载6,455,311次。
 
但是,根据加拿大卫生部的数据,在测试COVID-19呈阳性之后,只有25,552人自愿输入了一次密钥以通知周围的其他人。
 
将近一年后,约克大学的研究表明,该应用程序可能不会减慢COVID-19的传播速度,因为加拿大人实际使用该应用程序的人数与全国总人口几乎不成比例。
 
约克大学数字全球健康与人道主义实验室主任Jennie Phillips表示,可访问性和包容性挑战(例如缺乏多语言功能)以及隐私问题正在阻止用户下载该应用程序。
 
Phillips说:“老年人群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他们是最容易感染COVID-19的人群之一,但他们也是感到这些应用程序无法访问的人群之一。”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跟踪应用程序进行比较之后,发布了23条关于如何改进应用程序的建议。
 
加拿大的COVID警报应用程序目前仅以英语和法语提供,这为许多加拿大人(包括可能受到该病毒严重影响的人)造成了语言障碍。
 
普通话,广东话和旁遮普语是加拿大使用最多的语言,但是应用程序未提供这些语言。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不了解加拿大人的担忧,不找到降低隐私风险的方法,不扩大COVID Alert应用程序的好处,用户对应用的接纳程度将无法得到改善。
 
Phillips说,加拿大应该考虑通过构建其他功能(如"症状检查器")或创建更好的沟通渠道来激励人们使用这些应用程序,这样加拿大人就会记住他们有这个应用程序。
 
虽然Phillips仍然认为该应用程序有潜力,她希望他们的一些建议被采取,以帮助使应用程序更容易为公众访问。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