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抗疫疲劳之无奈

来源: 大中报特约 原乡

 
新冠疫情爆发已1年半。武汉在内地政府强力抑制下,中国已趋平静;美国历经数千万人染疫、几十万人死亡后,也得以纾缓;现在是印度犹如跌入人间炼狱。加拿大自疫发以来,上月中累计有110多万人确诊新冠,死亡达23533人。问题是新冠病毒已演变成英国、南非和巴西变种,以及上述病毒的印度双重变种。已开发的疫苗有的被宣传为对抗那些变种病毒继续有效,有的疫苗在使用过程中有副作用(甚至致死),不管怎样加国政府及卫生官一口咬定:打疫苗的好处大过风险(还在赌博?)。离谱的是,不少政客及跟风媒体也一窝蜂地跟进,一场大内宣(及对AZ疫苗的特宣)就这么唱开。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有网传,当有效期有限的AZ进入本国,某卫生官天天鼓动民众打疫苗的同时,自己却去打了辉瑞。政客在电视上秀打AZ,动机尚不足论,其后果当自负。但社区组织或山头及所谓侨领也出来大呼隆,就显得匪夷所思了。抗疫自不必赘言,但鹦鹉学舌地以“好处大过风险”劝人打疫苗(一段时期里当然只能打AZ),凭的是什么?自以为是在唐人街拉人买保险、或拽人入会为山头壮色甚至讨几张选票,大不了懵懂者掉几个钱或一拍两分手,就如此简单?在号称人权至上的加拿大,拿有问题且非很成熟的疫苗或药物让人使用,不仅是不尊重科学和不严谨,而且是有违人权的。AZ疫苗的副作用及出事率当然还算比较低,但随着在欧洲出现血栓等恶性副作用及被若干欧洲国家弃用,本国也出现有严重副作用及致死案例,以致被BC、魁省、缅省及阿尔伯塔等弃用。随着安省最后也勉强跟进弃用,联邦也不得不宣布停用,但却留了一段小尾巴:第一剂不用、考虑用于第二剂。

不管是出于怕被反对党指责、还是想硬拗。以本国先进不俗的生化医学能力,原本就应该对所购疫苗做实验再验证,仅读药厂说明资料及观他国使用状况,是不够或欠严谨的,因为政府已把控制疫情的最后希望寄托在疫苗身上。笔者的看法是:应尊重事实尊重真正专家的专业意见。非专业人员最好对疫苗问题闭嘴,以免误导他人。因为言论自由,某些媒体及媒体人对疫苗和抗疫专业问题大放厥词,有人还自诩大人物似地大言不惭宣称“我也打了AZ”,真不知自己算那根葱?一不小心误导了他人则罪孽不浅。
 
据报,美国打疫苗很普遍,不少地方开始恢复旅游,对已全程打完疫苗者无需隔离就可进入,但施打AZ 者除外(事实上老美施打AZ者极罕见)。有一则幽默,彭文正在攻杵蔡英文论文门的一首歌中唱道:只要蔡同学把博士论文拿出来,我宁愿打一针AZ、吃一块莱猪!
 
联邦总理小特鲁多乐观期待,今年夏秋加人可望卸下口罩。这等好事真将来临?政府把抗疫所有的宝都压在疫苗身上,对抗疫中的经验教训却疏于总结,但把甩锅技能练得愈发娴熟,从安省福特省长及长者护理厅长与联邦间的互相甩锅,人们得以领教。联邦有责任加强对边境口岸尤其是航空港的筛检,以堵住病毒自境外输入的漏洞,必要时应毫不犹豫地关闭与某些国家地区的客运航班。安省政府在广泛施打疫苗的前提下,应保持或提高检测量,由缩减检测量而求得的确诊者数相应降低之所谓漂亮数据,对于人为的逾越高峰期只能是自欺欺人、而为下一波的疫情高潮之提升积聚更大的动能。打疫苗只是抗疫重要的一环,但对本国或本地区病毒的源头及扩散路径,必须做有计划的大规模筛查。一则对疫情的发展实况及烈度有个客观认识和判断,使专家能对境内病毒构织起基因定序演化树,以便研制疫苗及药物;二者在疫苗短缺或现有疫苗效力下降的情形下,以组织或行政手段遏抑传染病的扩散和加剧,为进一步抗疫和减缓社会影响赢得必要时间。美国都早已建立了任何人想要检测就能得到检测之做法,为何在本国人们却得不到这种基本的待遇?一些药店看准了机会推出收费快筛,国家已对疫情投入巨额资金,政客们除了在电视上做秀,就不能做点实事?自疫情以来,老实讲安省做得较差劲,这也是原先疫情最严重的魁省逐渐走出困境,而使安省迅速垫入本国疫情最糟糕的底部。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