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劳动力会短缺吗?疫情之后加拿大应做些什么准备 ?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096.ca讯):根据环球邮报的报道,美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是,一方面美国公司人力缺乏,一方面数百万美国人在疫期大规模裁员后仍在失业。现在,加拿大开始解封,会遭遇美国同样的事情吗? 经济学家表示,未来几个月可能没有那么极端,但加拿大应做好迎接类似麻烦的准备。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滑铁卢大学劳动经济学教授斯库特德(Mikal Skuterud)表示:“据推测,今年夏天将会有大量的招聘。但所有迹像都表明,我们将会看到类似的压力。”
 
加拿大如何鼓励人们就业?
就目前情况而言,加拿大的复苏之路更短,因疫情而流失的工作,目前已回补83%,美国是63%,并且加拿大在留住劳动力方面做得更好。加拿大的工资补贴计划虽然因成本高昂以及被盈利公司利用而备受诟病,却让数百万员工与雇主保持着联系。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一个问题是现有的收入支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约有300万人通过就业保险(EI)领取失业救济金,或通过加拿大恢复福利计划(CRB)获得失业福利金,自雇人士也可以获得该项福利金。这两个项目计划发放的救济金都是每周税前500元。
 
然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收益的处理。在EI下,受助人在就业时,每获得1元,必须偿还0.5元的福利金;而在CRB计划下,净年收入超过3.8万元以上的收入,才会有同样要求。
 
CIBC银行资本市场的经济师塔尔(Benjamin Tal)和格兰瑟姆(Andrew Grantham)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当前的体系不成比例地惠及低收入自雇人士,这无疑至少是自雇行业复苏非常缓慢背后的一个因素。”
 
联邦预算提议下个月将CRB福利降至每周300元,该计划将于9月结束。500元的失业救济金也将在9月结束。相应的,政府的招聘补贴计划于本月推出,以抵消一部分额外的工资成本,如新聘员工、提高工资或延长工作时间。塔尔表示,这些改变可能会让员工有回去工作的动力。
 
企业面临上调工资压力
有迹像表明,加拿大劳动力需求在增长。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3月的职位空缺数量较2月激增25%,约为12.5万个职位。此外,Indeed Canada招聘网站上的招聘数量比病毒大流行前增加了约20%。但在4、5月,由于疫情,就业情况非常糟。
 
劳工倡导者称,有一个快速解决人力短缺的办法是提高工资。许多美国大公司包括亚马逊、墨西哥快餐连锁店和麦当劳等,都在采取这种做法。还有一些公司则试图避免这种做法,选择奖金和其他一次性奖励。
 
斯库特德教授说:“谈论劳动力短缺而不谈论工资没有意义的。”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面临涨工资的压力。
 
人们或在不同行业就业
斯库特德表示,在自动化、重组、企业失败和新公司产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就业市场可能会发生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员工们可能去找的工作已经不存在或岗位短缺,或者员工们进入不同的行业。
 
MTY餐饮集团公司在加拿大和美国拥有数十个品牌下的数千家快餐店,公司首席执行官列斐伏尔(Eric Lefebvre)今年4月告诉分析师:“我们的很多员工都决定改行了。”一些以前的员工没有等至餐厅完全重开,就去了亚马逊当送货司机。
 
至于美国,工人短缺的前提是有争议的。与疫情开始时相比,美国就业人数减少了约820万。虽然职位招聘如潮水般涌来,但仍有数百万人停止寻找工作。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最近的一篇论文称,劳动力指标通常表达不同的故事,但“负面消息比正面的更好解读。”
 
“一旦停止疫情援助基金,工人就会回来重新工作。”塔尔表示。
 
蒙特利尔银行的经济师波特(Douglas Porter)则警告,不要过分解读短期劳动力数据。“我们处在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经济阶段,在评估任何统计数据时,我们都必须小心谨慎。”

分享不同信息/观点,做明智判断/决策!请点击096.ca!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