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贷款激增助推加国银行盈利 但专家对2022年的增长存在分歧

Mortgage surge helped fuel bank earnings, but observers split on 2022 growth
来源: 大中报 侯东南


(大中报/096.ca讯) 加拿大金融邮报日前发表了一篇专栏作家Stephanie Hughes 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加国火热的住房市场的推动下,加拿大银行业贷款发放量增长强劲,但对这种强劲势头能否在2022年继续保持,业界有不同的看法。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据彭博新闻社报道,加拿大住宅贷款和房屋净值信贷(HELOC)的数量在疫情期间增长了13%,即1512亿元。这一增长超过了非贷款的2.8%的速度。
 
在上周发布的季度财报中,丰业银行的报告显示,与一年前相比,其账面上的住宅贷款增加了300亿元(即13%)。同样,加拿大皇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也增加了350亿元的贷款。National银行也注意到了住宅贷款和HELOC的增长,他们的情况是达到了100亿元。

 
由于住房供应短缺和对住房的高需求超过了利率上升的前景,一些银行业高管预计这种收益将在新的一年继续下去。
 
加拿大皇家银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avid McKay在上周的电话会议上预计,在低利率、影响价格的供需不平衡和移民活动增加的支持下,贷款将在个位数范围内增长强劲。
 
最近被任命为National银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Laurent Ferreira也赞同这种观点。在周三的电话会议上,Ferreira还提到,低利率环境和强大的家庭资产负债表是可以保持贷款活动强劲的因素。
 
相反,丰业银行的加拿大银行业务负责人Dan Rees 表示,利率上升有可能会削弱贷款市场的需求。
 
一位在多伦多经营自己公司的贷款经纪人Ron Butler认为,2021年对从事贷款业务的人来说是利润巨大的一年,这种增长是以买家割肉为代价的,因为年轻买家在市场上苦苦挣扎。然而,他预计,明年更多的贷款限制和更高的利率将减缓这种增长。
 
Butler 表示,今年发放的贷款量表现不错,但他预测利率会增加,明年的业绩就不会那么好了。不过因为银行会增加净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当利率上升时,净息差会变得更大。因此,即使新的贷款发放的实际数量下降,银行业最终会获得同样的利润。
 
加国许多地区的住房市场继续保持强劲。例如,根据多伦多地区房地产委员会(TRREB)本周公布的11月份的数据显示,多伦多的房屋销售量再次创下新高,同比增长3.3%。

 
房地产公司RE/MAX本周发布了一份市场展望,预测2022年加国平均住宅价格增长可能达到9.2%。
 
虽然有些人警告,住宅价值的不停上升是不可持续的,并可能对银行构成风险,但英国Barclays银行的高级分析师和研究主管John Aiken坦言,银行不太会遇到麻烦。
 
Aiken 告诉《金融邮报》说:"这绝对是市场正在关注的事情,因为任何强劲增长的东西都会成为一个异常现象和潜在的风险因素。但是,贷款市场对于银行来说,它仍然是一个非常、非常低风险的产品....。高利润的贷款有保险作为支撑,因此银行在该产品下的损失率--也就是风险最大的一类住宅贷款--几乎为零。"
 
如果出现一个新政策变化颠覆了这一结构,今后的情况会有所不同,但不会立即影响到银行收益。
 
Aiken 表示,因为银行的账面上实际上有住宅贷款的存量,这可能会影响银行业绩增长,但不会影响他们的盈利能力。
 
如果明年贷款发放增长放缓,DBRS晨星(Morningstar)北美金融机构高级副总裁Carl De Souza认为,贷款增长的盈利方式可能从房屋贷款过度到非按揭贷款,如信用卡透支业务。
 
本周早些时候,在丰业银行周二发布财报后,De Souza向媒体表示,如果未来这些非按揭贷款业务出现反弹,那将会很有趣,因为他预测贷款量会有所放缓。银行业也看好非贷款业务的增加,毕竟这对利润有好处,他们希望看到这些业务量的反弹。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