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更新)1月4日周二6pm疫情快报 检测量降低 阳性率意味着什么?大流行何时结束?

来源: 大中报 青稞

 
(大中咨询/096.ca 综合讯)2022年1月4日周二10:30am,安省疫情‘:
 
新增:11352例,
 
新感染7 天滚动平均值: 14,435,比一周前的 8,318 有了显着增长。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死亡:10人
 
在最新的病例中,9,040 人已完全接种疫苗,1,647 人未接种,445 人部分接种,219 人的疫苗接种状态未知。
 
病例最多的卫生单位:多伦多 2,480 例,皮尔区 1,486 例,约克区 1,059 例,达勒姆区 635 例,滑铁卢 612 例。 所有卫生单位新增病例不到 600
 
随着安省 Omicron急速蔓延,住院人数和重症监护病房的人数每天都在增加。

住院:1290 (比昨天的1232增加了58人,一周前为491) 其中ICU新冠病患:266(比昨天的248人增加了18人)
 
ICU新冠患者的 7 天滚动平均值为 221
 
接种量:过去24小时接种148,577,超过 87% 的五岁及以上的安省人至少接种了一剂 COVID-19 疫苗,81% 的人接种了两剂。此外,已有超过 380 万人接种了第三剂疫苗。

对于 5 至 11 岁的幼儿,首次接种覆盖率为 44.1%,其中 1.7% 现在已完全接种疫苗。

 
安省今天开始,必须使用含二维码的疫苗证书
 
安省从今天(4日)开始,进入任何需要疫苗证明的地方,都需要使用配备有二维码的增强型疫苗证书。不能再使用没有二维码的旧版疫苗证书。
 
需要疫苗证明的地方,包括饭店、剧院、健身室及其他企业;但由于安省政府推出新1轮公共卫生限制,所以这些地方中,大部分由周三(5日)开始关闭。
 
企业须使用应用程式“Verify Ontario”来扫描并确认每名进入场所人士的疫苗接种状况。
 
增强型疫苗证书,可以是数码或实体纸质版本;至于获得医疗豁免的人士,则需要带备有二维码的经验证证明,因为由1月10日起,进入须出示疫苗证明的场所,将再不接受医生证明。
 
截至12月23日止,安省政府将完成疫苗接种的定义,定为接种2剂疫苗,目前仍未正式要求提供3剂疫苗接种的证明。
 
如果还没有下载二维码证书,可以到安省政府的网页下载,网址:https://covid-19.ontario.ca/get-proof/;亦可透过邮寄或致电省级疫苗联络中心,电话1-833-943-3900,要求获得增强型疫苗证书。

 
新闻不断更新中
 
截至1月4日周二6pm,加拿大累计2,352,524, 死亡累计30,452人,

魁省新增14494例确诊和21例死亡;
纽芬兰新增493例;
PEI 新增198例;
纽宾士域省新增746例确诊和3例死亡;
萨省4天新增1954例确诊和5例死亡;
新斯高沙省新增1020例确诊;
阿省5天新增21778例确诊;
 
截至1月4日周二12pm,  加拿大第一剂, 占人口总数的82.34%,接种两剂占人口总数的76.95% ,8,261,485人注射了第三剂。




随着 COVID-19 测试数量下降,测试阳性率意味着什么?
 
据CBC 报道, 测试阳性率 提供了社区传播量的概念
 
在高度传播的 Omicron 变体推动 新冠病例数飙升的情况下,许多省份不再有能力对所有有症状或与检测呈阳性的人有过接触的人进行检测。
 
这导致卫生官员警告说,加拿大 COVID-19 病例的真实数量可能远高于各省和地区报告的数量。
 
但另一个相关的统计数据仍然可以揭示一些重要信息; 测试阳性率是产生阳性结果与 COVID-19 测试总数的百分比。
 
这是了解社区传播水平的有用方法。 高检测阳性率——即使完成的检测总数很低——表明存在高水平的社区传播。
 
但重要的是要记住,50% 的测试阳性率并不意味着一半的人口患有 COVID-19。
 
例如,周五,安省北部的 tiny Bearskin Lake First Nation原住民报告的检测阳性率超过 50%。 但检测呈阳性的人口比例刚刚超过 10%。
 
虽然测试阳性率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们所在地区的风险水平,但它并不能说明整个故事。
 
重要的是要记住,当一个省没有检测到足够多的人并且人们没有寻求检测时,检测阳性率将无法反映真实情况,就像病例数一样。 该比率也不包括快速测试结果,这些结果通常由个人完成,不向官员报告。
 
Omicron 似乎导致病情较轻,这意味着许多病例可能未经检测。 因此,重要的是还要查看当地的住院人数、ICU 容量甚至废水测试,以真正了解 Omicron 激增的规模。

 
大流行将如何结束? 
 
大流行最终会结束,即使 Omicron 正在使这一何时结束的问题复杂化。 但这不会像拨动电灯开关一样那样简单:世界将必须学会与一种不会消失的病毒共存。
 
极具传染性的 Omicron 突变体正在将病例推向历史新高,并在精疲力竭的世界再次努力阻止传播时造成混乱。 但这一次,我们不是从头开始。
 
疫苗提供强大的保护,防止严重疾病,即使它们并不总是能预防轻度感染。 Omicron 似乎不像一些早期的变种那样致命。 那些感染痊愈人将获得一些新的保护,以抵御仍在传播的其他形式的病毒——也许还会出现下一个突变。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传染病专家 Albert Ko 博士说,最新的变种是对将继续发生的事情的警告,“除非我们真的认真对待最后的结局”。
 
“当然,COVID 将永远与我们同在,”Ko 补充道。 “我们永远无法根除或消灭 COVID,因此我们必须确定自己的目标。”
 
在某个时候,世界卫生组织将确定何时有足够多的国家充分控制其 COVID-19 病例——或者至少是住院和死亡人数——以宣布大流行正式结束。该阈值究竟是多少尚不清楚。
 
即使发生这种情况,世界上的某些地区仍然会挣扎——尤其是缺乏足够疫苗或治疗的低收入国家——而其他地区则更容易过渡到科学家所说的“地方病”状态。

 
哈佛大学 T.H.陈公共卫生学院Stephen Kissler 教授将流行期定义为达到“某种可接受的稳定状态”。
 
Omicron 危机表明我们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但“我确实认为我们将达到 SARS-CoV-2 流行的地步,就像流感一样流行,”他说。
 
相比之下,COVID-19 在两年内杀死了超过 800,000 名美国人,而流感通常每年杀死 12,000 至 52,000 人。
 
究竟世界将忍受多少持续的 COVID-19 疾病和死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
 
我们不会再回到 2019 年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的高级学者 Amesh Adalja 博士说,“我们必须让人们考虑风险承受能力。”
 
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Anthony Fauci 博士正在展望以“不扰乱社会、不扰乱经济”的方式控制病毒。
 
美国已经发出信号,表明它正在走向任何将成为新常态的道路。拜登政府表示,有足够的工具——疫苗加强剂、新疗法和戴口罩——甚至可以应对 Omicron 的威胁,而无需像大流行早期阶段那样, 进行封锁关闭。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将 COVID-19 患者必须保持隔离的时间缩短到五天,以免感染他人,并表示很明显他们在早期最具传染性。
 
印度提供了将 COVID-19 控制在稳定水平的一瞥。直到最近,六个月内每日报告的病例数一直低于 10,000 例,但这只是在由早期的 delta 变体造成的“创伤性太大而无法计算”的生命成本之后,印度南部前基督教医学院病毒学主任 T. Jacob John 博士说。

 
Omicron 现在再次助长了病例的增加,该国将于 1 月为前线工作人员推出疫苗加强剂。但John说,流感和麻疹等其他地方病会定期爆发,即使在 Omicron 过去之后,冠状病毒也会继续频繁地爆发。
 
Omicron 发生了巨大的变异,以至于它正在摆脱疫苗接种或先前感染的一些保护。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的William Moss 博士预计,“这种病毒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进行如此大的进化跳跃的能力。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新变种的无休止循环。”
 
许多专家看到了一个可能的未来:在大流行后时期,该病毒会导致某些人感冒,并导致其他人患上更严重的疾病,这取决于他们的整体健康状况、疫苗状态和以前的感染情况。突变将继续存在,最终可能需要经常更新以更好地匹配新变体的加强剂。
 
但人类免疫系统将继续在识别和反击方面变得更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免疫学家 Ali Ellebedy 发现希望身体能够记住以前见过的细菌并建立多层防御的惊人能力。
 
记忆 B 细胞是其中之一,这些细胞在骨髓中存活多年,随时准备开始行动并在需要时产生更多抗体。但首先,这些记忆细胞在称为生发中心的免疫系统新兵训练营中接受训练,学习做的不仅仅是复制它们的原始抗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Ellebedy 的团队发现辉瑞的疫苗接种可以加速“T 辅助细胞”,这些细胞在这些训练营中扮演着训练中士的角色,推动产生更多样化和更强的抗体,即使病毒再次发生变化,这些抗体也可能起作用。
 
Ellebedy 说,基线人群免疫力已经大大提高,即使突破性感染不可避免地继续存在,严重疾病、住院和死亡人数也会下降——无论下一个变体如何。

“我们与 2019 年 12 月的人口不同,”他说。 “现在情况不同了。”

 
他说,想象一下干旱后森林中发生的一场野火。 那是 2020 年。现在,即使有 Omicron,“这不是完全干燥的土地”,但足够潮湿,“这使得火势更难蔓延。”
 
他预见有一天有人会感染冠状病毒,在家里待两到三天“然后你继续正常生活。希望这将是结局。”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