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加央行前行长力挺加息,称加息对未来的影响将比人们预期的 "更加厉害"

Effect of interest rate hikes on Canadian economy will be ‘more powerful’ than people think, Poloz says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通讯社(The Canadian Press)报道说,加拿大央行前行长波洛兹(Stephen Poloz)11月24日(周四)在一次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时期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演讲中表示,加息的全部影响尚未到来,不过肯定比许多人预期的"更加厉害"。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到2023年春季,专家预计加拿大房价同比下降高达30%
民调: 1/4的加拿大人经不起经济衰退的打击
特鲁多否认收到过关于加拿大选举候选人受到中国资助的报告


周四,这位前行长在西安大略大学Ivey商学院主办的一场会议上发言时警告说,对比10年前,如今的经济对利率更加敏感。

波洛兹说:"这里有人认为如今经济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比十年前要低吗?我认为如今经济比以前更敏感了。"

波洛兹估计,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等外部因素的缓解,年度通胀率将自行降至4%左右。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最新10月份年度通胀率为6.9%。

他认为,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把其余的工作做完,使通胀率回落到央行2%的目标。

波洛兹说:"我认为,为使我们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将比很多人认为的更加有力。"

他指出,加拿大经济中举债较高是一个弱点。(详情请阅读:环邮专栏:政府举债超过7000亿元是加拿大通货膨胀的主因

这位前行长现在是劳伦斯国家政策和管理中心的主席,该中心是一个设在Ivey商学院的独立智库。

波洛兹在演讲中首先分享了他对高通胀的驱动因素和价格走向的想法。他的演讲还就加拿大如何在动荡时期改善长期经济增长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他表示,本智库将在下周向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提供一份建议摘要。

波洛兹在COVID-19疫情开始的几个月后结束了他央行行长的七年任期。自那时起,该央行已经戏剧性地从2020年的非常规刺激措施转向快速的货币政策紧缩。

加拿大央行在今年3月份开始提高利率,意图钳制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到现在,央行已经连续六次提高其隔夜利率,开启了其历史上最快的货币政策紧缩周期。

其隔夜利率目前为3.75%,预计12月还将再次提高。

积极的加息预计将使加拿大经济明显放缓。尽管许多经济学家谨慎乐观地认为经济放缓不会严重或持久,但劳工团体尤其对潜在的经济衰退的后果表示担忧。

在被问及加拿大央行的加息是否过火了的问题后,波洛兹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经济学家们估计,加息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在经济中完全生效。这位前行长表示,这种滞后性使得人们很难判断加息是过多还是过少。

波洛兹解释,试图通过加息来减缓通货膨胀,就像试图用坏的刹车来阻止一辆汽车高速行驶。

他说:"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减速,所以你非常用力地踩刹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能会面临事故。"

波洛兹在任期结束前,曾使用"过渡性"(transitory)一词来描述通胀。因为高通胀率持续的时间比加拿大央行最初的预测要长,他现在辩解说,供应链延迟等国际通胀因素已经消散。

他说:"疫情伊始,通胀中由外部驱动的部分确实是过渡性的。在当时那个环境,使用过渡性这个词是不过分的。"

加拿大央行现任行长麦克莱姆(Tiff Macklem)在通货膨胀首次萌芽时,也有一次称其为短暂的"过渡性"。

自那以后,他就放弃了这种说法,并强调国内经济过热,如果央行不采取行动,通胀就不会回到目标。

虽然高通胀已经成为经济政策讨论的焦点,但许多经济学家担心政府在促进经济长期增长方面无动于衷。

波洛兹说:“加拿大正迅速成为一个非常非常昂贵的地方,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加拿大想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不能出错的问题。”

他拿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举了例子: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强国变成了90年代的落后国家,部分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和低移民率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在吸引移民方面,加拿大与日本的想法完全不同,但仍有障碍需要克服。在波洛兹的演讲中,他提出了政府推出政策的理由,即促进企业的稳定和确定性。例如,贸易政策和项目的不确定性越小,企业就会越多地投资于他们的业务并提高其生产力。另外,企业有时会因为寻找新移民而不给本地人工作而受到批评,即使雇主无法找到本地人来做这些工作。

他说:"确定性是不确定性的明显解药"。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