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看似毫不相关的生活支出和犯罪率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Rising cost of living and rising crime? They're connected’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发表了一篇Pat Barclay的评论。他是安省圭尔夫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评论说,自新冠疫情以来,由于供应链中断、俄乌战争以及与气候相关的灾害,加拿大人们的生活支出飙升。许多人都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已经够令人不快的了。然而,生活支出上升可能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犯罪率上升。

为什么生活支出上升会导致犯罪率上升?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预测:绝望。当生活费用更加高昂时,就会有更多的人面临付不起房租、按揭贷款、日用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风险。一些加拿大人的钱勉强支撑到下一次开工资的日子,或者根本不够。俗话说,非常时期得用非常办法。

许多研究表明,当人们陷入绝境时,他们会冒更大的风险,无论是好是坏。体育迷们对这一原理并不陌生:如果你快输了,你就会冒更大的风险。冰球队让守门员下场,换上一名进攻球员上场。橄榄球队扔出超长传球,外接手接住并达阵。如果你能稳赢,这些都是愚蠢的战术,因为它们不太可能成功,而且失手的话会被嘲笑。然而,如果你无论如何都要输掉比赛,你不妨赌一把,侥幸进球才是一线希望。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情况。通常情况下,犯罪是没有回报的:对于一个生活安逸的人来说,为了多赚几块钱而冒着受伤或坐牢的风险去偷窃、贪污或诈骗,是不值得的。

然而,如果你即将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赶出家门,因为破产而失去生意,或者因为买不起食物而挨饿,那么突然间,这些愚蠢的行为就显得不那么愚蠢了。当然,犯罪是一场赌博:你可能会被抓住。但有些人可能仍然认为这种赌博是值得的,因为如果不这么做就无法维持生活水平。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愿意赌博,但有些人会。这就是为什么当绝望的人越多的时候,这些犯罪就越常见。

生活支出高的时候,有些犯罪可能更容易得手,因为更多绝望的人意味着更多容易受害的人会铤而走险。例如,如果你买不起高质量的公寓,你可能会选择廉价公寓,而廉价公寓可能是一个骗局或陷阱。或者找一个廉价的装修工,他可能会携款潜逃。

如今,加拿大有关房东、租客、承包商、搬家公司、银行等欺诈行为的新闻比比皆是。不管是什么行业,当有更多的人需要铤而走险时,就会出现更多的骗子来填补这一空缺。

但这不仅仅是指欺诈和盗窃等经济犯罪。绝望也与其他犯罪有关,包括攻击和杀人,这些犯罪与盗窃和抢劫同步上升和下降。这些都是社会竞争的危险形式,最危险的结果就是拼个你死我活。与经济犯罪一样,这些形式的犯罪对于经济稳定到可以接受部分损失的人来说并不值得。但如果有人因生活支出上升而陷入绝境,那么光脚的就不怕穿鞋的,因此也就不会因任何代价而望而却步。

这就是为什么不平等是预测不同国家、省份和社区凶杀率的最佳指标之一。不平等越严重,一无所有的"光脚的"越多,凶杀案也就越多,事实上,大多数犯罪都是如此。

有什么解决办法?我们能阻止生活支出上升吗?有些高昂支出是可以避免的,因为经济自然会从 COVID 中恢复过来。有些支出则不那么容易避免,比如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造成的混乱。还有在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野火、干旱、洪水和疾病等方面,我们拿出一小部分支出,避免其任意发展,就能防止更多的支出。

即使生活支出上升,我们也可以减少其对犯罪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更好地支持那些有可能陷入绝境的人,他们可能会通过不道德或非法的行为来勉强度日。鉴于高昂的生活支出造成了不平等,而不平等又与犯罪密切相关,那么也许我们应该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适度降低超级富豪的生活水平,适度减少我们其他人的绝望。

再分配(劫富济贫)政策会有所帮助,比如碳定价,其从污染最严重的人那里拿钱,然后分给普通家庭(80%加拿大人拿到的钱比他们交的税多)。归根结底,只要有好的规划和好的政策,我们就能避免高昂生活支出带来的最坏后果,因为这种恶劣结果会影响到我们所有人。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