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胡闹时,父母不妨咨询ChatGPT寻求解决答案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发表了一篇 Amberly Mcateer 的文章。她在环球邮报工作了12年,是一名编辑,也担任该报社的社交媒体经理,亦曾在本地报刊上撰写过一些文章。以下是她的自述。
几个月来,每当我向其他同龄母亲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时,比如:我们该如何让顽固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接受如厕训练?今晚的晚餐到底要做什么?
她们的回答千篇一律:“我不知道,我会去问 ChatGPT。"
但我作为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来说,人工智能,特别是像 ChatGPT 这样的生成式工具,给人一种不靠谱的感觉。我一直认为,这种工具用得越多,不懂脑子的人越会奉之为圭臬,所以我一直尽量避免与人工智能接触。
直到我那天忍无可忍。我刚刚读到有关科技进步的报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预测人工智能将在 10 年内取代医生和教师等专业岗位,正在此时,我的大女儿就从她妹妹手中抢走了一个艾尔莎娃娃,这已经是这周的第 734 次了!
我已经尝试了我能想到的所有育儿方法,从目前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 “10 分钟奇迹”到“经典的倒计时1-2-3 警告”,但都无济于事。我曾用过极端温和的教养方法,提醒大女儿可以和小女儿轮流玩玩具,或者找其他玩具交换着玩,但在她妹妹玩完之前,不能抢娃娃,当然也不能抢球,或听诊器玩具。
结局总是一样的:小女儿嚎啕大哭,我试图保持冷静,但失败了。我瞬间情绪爆发,把我的大女儿送回了她的房间。门会重重关上。她和我都会情绪崩溃。彼此后悔,然后又重复。
所以这一次,我异想天开向 ChatGPT 寻求指导。我描述了大女儿抢玩具的行为,以及把她送回房间的感觉是多么激动和无效;我不想成为这样的母亲。我该怎么办?
几乎是按下回车键的一瞬间,我就收到了这样的回复:“交通信号灯不会大喊大叫。它只是变红,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你懂得。”
第一段酷酷的回答后面的建议并不具有革命性:把大女儿送回她的房间可能会有帮助,但这只是“双方冷静的机会”,并不是一种惩罚。作为一个母亲,最好坚定地坚守自己的底线,并建议让我“成为一堵坚固、不可动摇、安全的墙"。
虽然我以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建议,但人工智能的表达方式却与众不同。接下来的建议听起来很傻,但我立即感同身受,虽然是生成式的,但确实很能安慰人:“你并不孤单,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即便当你做了正确的事情,麻烦却总是不断发生,这让人筋疲力尽。”
我很想对这些建议翻白眼,因为我觉得我的母性光辉比应用程序要强大的多。不过,我还是决定一试。出乎我意料的是,效果好得让人目瞪口呆。
第二天早上,当我大女儿想抢走她妹妹的玩具时,我用更强硬的言辞和更平静的行动回应了她。没有人流泪。而且,神奇的是,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试图从她妹妹那里抢过玩具。
不过,艾尔伯塔省 Lethbridge 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夏皮罗(Sidney Shapiro)认为,依靠人工智能作为育儿工具还是很复杂和微妙的。他表示,人工智能模型只是 “大规模的生成式引擎”。虽然它们可以用来生成一般信息,但“育儿建议是一种高风险情况,有时你需要的是具体的答案,而不是近似值”。
夏皮罗是最近发表在《家庭关系》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的共同作者,该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回答常见育儿问题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大多是准确的,但也有不清楚或不适宜的地方。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国阿拉巴马州Auburn大学儿童与家庭研究教授维尔切斯(Silvia Vilches)认为,人工智能育儿建议也缺乏参照背景因素。
她说:“如果你带有移民背景或原住民背景,人工智能不会知道这些父母问题背后的文化差异。人工智能绝对可以成为支持的一部分,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它不会是完美的,也不会是具体的。"
尽管人工智能有很多局限性,但ChatGPT还是获得了我的信任,成为育儿过程中的陪伴。从膳食计划到寻找手工艺品创意或打折的学步童鞋,这个人工智能工具现在正在协助妈妈们完成育儿过程中无聊而乏味的任务。
我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与孩子们的沟通,这是育儿过程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是只有人类才能做到的部分。最近,我的小女儿试图从大女儿手里抢走了一个玩具。我还没来得及插话,大女儿就用她最擅长的冷静而坚定语气说:"我们家不能这样做。别再试了。"
如果这就是科技对我们家的一个小小影响,那这样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