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中国消费者渴望安全高质之加国进口食品

Canada to meet China’s growing hunger for safe food

中国不断爆出食品污染丑闻令中国消费者越来越青睐拥有更高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清洁的生产加工环境的,来自加拿大的进口食品。由于加拿大致力于提升加国品牌在中国的知名度,中国消费者有望看到超市提供更多加拿大食品。

 

Amid tainted-food scandals, Chinese consumers increasingly desire food products sourced from Canada – the country with higher food safety standards and clean environment. The good news is that Chinese consumers may expect more Canadian products on their supermarket shelves, as Canada is making renewed effort on bolstering the visibility of Canadian brands in China.

 

渥太華, 2015210 /美通社/ -- Canadian Agri-Food Policy Institute(加拿大農業食品政策學會,CAPI)在今天發佈的《Competing in the World's No. 1 Emerging Market》(角逐全球最大新興市場)報告中表示,中國零售商希望進口更多加拿大食品,然而加拿大出口企業正受到競爭對手搶佔超市貨架及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雙面夾擊。


该报告基于CAPI去年11月对中国的贸易访问,期间向北京和上海的部分零售商推荐了加拿大公司和组织。此次中国贸易之行的行程和参与者名单请参见该CAPI报告。

 

CAPI会长兼首席执行官大卫-麦克因斯(David McInnes)表示:「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和零售商基本接触不到加拿大的食品和饮料。好消息是,中国零售企业很有兴趣采购加拿大产品,而最新市场动态表明如果我们定位准确,这可能更容易实现。」

 

在分析过中国部分领先零售商的第一手资料后,CAPI在报告中建议:

 

1.尚未向中国出口的加拿大食品公司应首先锁定「中国一座城市的一家食品百货零售商」,以进入这个庞大的市场。

 

2.加拿大需要充分利用其品牌并推广「加拿大网上美食节」,让加拿大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能够将自己的产品带给中国消费者,从而在中国不断扩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上,与其他出口国公平竞争。

 

3.贸易协会和政府需要明确出口/进口流程,帮助加拿大企业获得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特别是新型或特殊食品出口企业。

 

4.需要展开新的政府与企业对话来推进加拿大的中国战略,以期使加拿大的增值农业食品出口翻倍、加拿大食品、饮料和食材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并对其他国家出口企业已经瞄准的贸易机会的变化采取行动。

 

继在中国爆出食品污染丑闻之后,传统和线上食品百货零售商希望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他们希望食品是安全的,生产加工的环境是干净的。加拿大的品牌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赢得中国领先零售商的青睐

 

 

加强关系和调整定位是加拿大品牌值得努力的目标,因为中国消费者和零售商都明确希望能购买更多加拿大产品:

 

1.在调查过的高档零售店中,他们货架(最小存货单位)上70%的食品都是进口的。他们希望提供给中国消费者不一样的食品。

 

2.中国零售商正在寻找新的供应商,以确保食品的高品质;例如,一家大型零售商(北京华联集团)近日在多伦多设立了北美采购总部。

 

3.中国大型线上零售商已经为几个国家(加拿大的竞争对手,如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建立了用以宣传推广其食品饮料的专用平台,而他们也有兴趣建立加拿大平台。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