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同时抬进两个病危者,但只有一张手术台,先救谁?渥太华制定道德准则应付最坏可能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096.ca讯):根据全球新闻的报道,感染科医生和疫苗开发专家、医疗伦理学者Timothy Christie描述了一个场景:一台呼吸机,两位新冠病人。一个12岁,一个74岁。两人都呼吸困难。必须马上决定把呼吸机给谁用。

这是一个生与死的选择。

今天你也许关心的话题:

加国确诊病患描述生病感受:肺有烧灼感和强烈压迫感
加拿大首席卫生官:前往度假屋躲避疫情无济于事
新冠疫情令中国的光辉形象轰然倒塌

想要阅读与本文有关的话题?请点击本文末的链接!



Christie是新布伦瑞克省Horizon Health Network的伦理服务区域总监,本周,这个医疗网络的伦理委员会将讨论Christie列举的不同场景,一旦新省的新冠患者压垮医疗系统,迫使医生们陷入类似意大利的境地,这个委员会的决定,将成为医生们做出生与死痛心决择的指导政策。

虽然加拿大还没有走到这个地步,但是全国各地的医院和医疗伦理学者们已经在为此做准备。

多伦多大学、大学医疗网络和新宁医院的一项研究称,安省将在一个多个月面临呼吸机短缺。戴森等公司已经开始转产呼吸机。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说,要尽一切可能减少这场大流行的影响,才能不超出我们的能力。“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

最坏的情况就是呼吸机不够。

目前,意大利就是这个情况,医生在决定谁进ICU病房,使用插管,呼吸机之前,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家人帮助其康复。

美国也正在同样的经历中。3月29日周日,美国首席感染病专家Dr. Anthony Fauci表示,预期新冠死亡人数将达10万。

多伦多大学生物伦理学者Kerry Bowman指出,一旦加拿大出现这种局面,加拿大人需要讨论如何选择救谁和不救谁。而且病人也有权知道,医生是根据什么做出选择。医患之间的信任是医疗保健的基石。



Bowman表示,我们希望加拿大人继续做好自我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需要重症护理的人数,同时避免更多人死亡。

2003年的SARS导致加拿大44人死亡,多伦多400多人感染。之后,安省医生和伦理学者组成一个工作组,提交了未来应对大流行的报告。

报告中提到,重视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都应得到尊重,关怀和同情。

工作组表示,制定分流协议(triage protocals)的透明度和问责制至关重要,强调当患者突然涌入时,医疗系统需要有效的策略。在短期内,医生和护士可以轮班加倍,但大流行需要长期的可持续性策略。

卑诗大学精神学教授Judy Illes表示,加拿大目前正处于分流阶段。也就是说,决定谁先谁后,不是谁有谁没有。

Illes说,好的伦理准则没有黑与白,对与错,只有平衡。加拿大医院和医疗系统要做出的选择是让最多的人得到最佳结果。

3月23日《新英格兰期刊》中,10位医生写道,这些是艰难的选择,对大流行是必要的应对。

“问题不在于是否确定优先次序,而是如何在道德上和一贯地做到这一点。”



这10位医生建议,优先为一线医护人员和那些提供关键基础设施以保持医院运转的人员,优先提供COVID-19测试、个人防护设备、ICU病床、呼吸机和疫苗。这些人员是应对大流行必不可少的。

医生们还提出,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拔除一个人的呼吸机,转给另一个预后可能更好的人。这将对临床医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

如果两个患者的预后相近,医生们建议抽签决定,因为坚持“先到先得” 对后期病危的人不公平。

Bowman表示,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讨论,尽管他预期现在与公众讨论这件事会被称为恐惧贩子。

他说:“我们不能等到人们被拔下呼吸机或被拒绝呼吸机后才开始进行对话。”

“希望这永远不会发生,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安省最近宣布了一个道德规范组,由多伦多大学生物伦理学联合中心牵头,以帮助制定一项确定治疗对象优先级的计划。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