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首次购房者担心渥太华的房贷新规将推高房价 造成他们更买不起房

First-time homebuyers worry about new mortgage rules drive up home price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首次购房者担心渥太华更宽松的房贷新规将推高房价,并增加购房难度。

新规定于 12 月生效后,首次购房者将有更长的时间来偿还房贷,所有购房者都可以在购买价值超过 100 万元的房屋时支付较少的首付款。

但在加拿大央行数次决定降息后,预计更低的房贷月供将促进更多的住房需求。有意购房者认为,渥太华的新规只会让市场进一步升温。

温哥华 32 岁的软件工程师巴巴兰(Holly Babaran)说:"我担心这些新规会让那些对经济责任感不强的人挤进房地产市场,加剧竞争。"

她已经攒了好几年的首付钱,准备一次性付清房屋售价的 20%,这样她就可以只关注房贷如何分期了。她原本计划申请 30 年期限的房贷,但在较短的时间内还清贷款。

但在联邦政府于 9 月 16 日公布房贷新规后,巴巴兰开始担心,她将不得不为了竞争而做出“在经济上不太负责任的决定”。

一些房贷经纪人和房地产经纪人反映,已经接到了数十个有意购房者的电话,询问他们是否能够进入房地产市场,以及是否能够负担得起较昂贵的房源。

房贷新规允许首次购房者办理最长贷款期限为30年的有担保房贷,这将降低月供还款额,因为借款人有更多的时间来偿还贷款。此前最长贷款期限是25年,如果购房者的首付款少于房屋售价的 20%,则必须支付贷款的担保费用。

据估计,30 年分期付款与 25 年分期付款相比,典型房屋的每月房贷月供将减少约 9%,但借款人也将在更长的时间内承担更多的债务,并支付更多的利息。

38 岁的土木工程师兰普拉卡什(Akshay Ramprakash)说:"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新规允许相对较低的房贷月供,就有理由承担更高水平和更长期限的债务。"

他已经为首付存了近 12 万元资金,一直在寻找略低于 100 万元的房源,这是目前有担保房贷的上限,也是要求最低首付 20% 的价位。

新规将有担保房贷门槛提高到 150 万元,并允许最低首付降至 20% 以下。例如,根据新规,购买 100 万元住房所需的最低首付款将减少一半以上,为 7.5 万元。

之前,兰普拉卡什在找房子时,他注意到有许多房源的叫格都低于 100 万元。

他说:"现在,所有这些房源的叫价都轻松突破 100 万元大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再受 100 万元价位的限制。"

他补充说:"由于贷款新规即将出台,卖家似乎没有任何降低叫价的动力。"

32 岁的帕蒂切里尔(Chris Pathicheril)的人生目标就是有一套住房。他和妻子在安省密西沙加市租了一套两卧房公寓,每月房租约 2,600元。他预测贷款新规将推高房价,因为房地产市场对住房需求超过房源库存。

他主要担心的是,新规在创造新供应方面作用不大。他说:"需求旺盛但供应不足只会造成房价上涨。"

联邦政府的主要住宅建设激励计划只针对用于出租的公寓楼,而不是个人拥有的独栋住宅或公寓。

自房贷新规宣布以来,有房地产经纪人已经看到市场开始升温。

多伦多Bosley房地产公司的房产经纪人斯金纳(Nicki Skinner)注意到,本周的挂牌量和看房量迅速上升。

她说:"看房人数迅速增长。在房源挂牌后的几分钟内,就会有几个看房预约。"

新规于 12 月 15 日生效,赶在了历来繁忙的春季销售旺季之前。在经历了两年的销售停滞后,这些变化和更低的贷款利率可能会促使买家重新涌入市场。上一次房地产热潮发生在疫情期间,当时的利率接近 0%。

巴巴兰说:"我担心这会像新版的疫情一样,利率很低,贷款规则也放宽了,这又会是一场狂欢,每个人都会竞相出价,有些地方的售价会远远超过叫价。"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