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社论转载:加拿大每年浪费食物或580亿,企业 41.7% 食物浪费是可以避免的

Worth Repeating:The right way for companies to take out the trash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加拿大还有太多人忍饥挨饿,就有大量的食物被扔进了垃圾箱。对加拿大企业来说,直接扔掉库存或临期食物往往是最便宜的选择。

今年 10 月,慈善组织Second Harvest 的研究发现,加拿大每年有将近一半的食物被浪费掉。在这些浪费中,41.7%是可以避免的,其中大部分本可以转用于有需要的人,估计价值为580亿元。

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指出,13% 的可避免食物浪费发生在零售业。而正在此时,食物银行正急需捐赠来满足激增的需求。

在过去的两年里,魁北克新闻媒体 Les Coops的记者团队揭露了零售业浪费的情况。2023 年初,他们来到一家 Couche-Tard 便利店后面的垃圾箱挖掘垃圾以寻找浪费食物。

他们的发现令人震惊:数以百计的可回收铝罐和塑料瓶中仍装满了苏打水、牛奶和水等饮料。所有这些都将被送往垃圾填埋场。他们在魁省其他地方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员工们证实这是标准流程。

浪费食物的不止有Couche-Tard 便利店,许多商店都把垃圾藏在压缩垃圾箱内,或给垃圾箱上了锁。同一个记者团队在 Dollarama 的垃圾箱里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产品--肥皂、衣服、电子设备等,以及仍可食用的食物,如巧克力、饼干和面条等。许多物品被故意用裁纸刀损坏,无法使用。Les Coops 的记者团队还调查了家得宝(Home Depot)商店的垃圾箱,这些商店也扔掉并销毁了成千上万的滞销产品。

2016 年,CBC曾报道在 GTA 沃尔玛商店的垃圾箱中发现了大量新鲜食物。

这种行为没有违法,但也不应被纵容。在气候危机和持续的经济可负担问题上,政府应介入立法,调整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避免浪费。

加拿大是世界上人均垃圾生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在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数量上排名第二,仅次于新西兰。这会耗尽了自然资源,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并给满溢的垃圾场带来了压力。

但为什么不能节约食物呢?在加拿大,浪费是完全合法的,也是负担得起的。就环境问题举行公开听证会的魁北克省环保厅(BAPE)在 2022 年发布的一份关于魁省废弃物管理的报告中指出,大多数企业需要与私人签订合同,才能将垃圾运走。正如与会者所言,垃圾填埋场往往是最便宜的选择。

针对 Les Coops 的报道,Couche-Tard 便利店发表声明称,该企业 “遵守有关废弃物管理和回收利用的所有适用法律和法规”。Dollarama 的首席执行官则辩称,记者团队看到的是 “例外情况”,该企业已采取很多措施来解决食物浪费问题。一些食物杂货店会向食物银行捐赠临期食物,还有一些食物杂货店会在“反食物浪费”应用程序上打折出售临期食物。

但是,加拿大人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善意来做这件事。我们应该取缔目前最糟糕的默认选项。

去年,魁省反对党魁人党(PQ)拟议了一项立法,禁止零售商损毁未售出的商品,强制零售商赠送这些商品,如果做不到,罚款最高可达 150 万元。该立法最终不了了之。

法国于 2020 年通过了一项开创性的反浪费法,魁人党从那里获得了灵感。这并不是灵丹妙药(panacea);最近的一份报告发现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但法国人至少尝试了一下,而且他们的人均废弃物产生量已经比加拿大人少很多。

此外,加拿大政府还可以采用正反两方面的激励措施。加拿大税局(CRA)可以为 “库存货品 ”提供税收减免。如果人们觉得这根胡萝卜本身似乎还不够吸引人,那么应该政府考虑使用大棒,首先是提高垃圾填埋费。如果将垃圾送往垃圾填埋场的支出比较高,企业就会选择其他更具吸引力的选项。比如, Couche-Tard 公司再处理饮料罐时,将其直接送往垃圾填埋场的支出应该比倒掉并回收利用的支出更高。

减少食物浪费对环境有益,也能让最弱势群体受益。加拿大政府可以通过确保做正确的事也是有利可图的事来提供帮助。

编注:以上是加拿大全国发行的最大日报——《环球邮报》发表的社论。大中网编译。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