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研究显示,当初美国劳动力市场并非“火热”,通货膨胀是造成这一假象的原因

Research shows the US ‘hot’ labor market caused by inflation, not demand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说,近年来,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异常火热的态势,这一现象不仅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和政策讨论的焦点。在经历了Covid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后,美国经济迅速复苏,失业率降至历史低位,职位空缺数量屡创新高,企业招聘需求旺盛,工资水平稳步增长。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早在 2022 年,当美国劳动力市场火爆到歌手碧昂斯(Beyoncé)甚至为此发行了一首歌曲时,美国人就开始频繁跳槽,并在跳槽过程中提高了薪水。

美国辞职潮(The Great Resignation)如火如荼,2021年8月单月超429万员工辞职。这加剧了人们对工资和物价交替上升并相互影响的担忧(wage-price spiral)。

也许劳动力市场根本就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繁荣,一篇尚未发表的文章《员工如何跟上通胀的理论》一文指出,物价上涨侵蚀了人们的工资,迫使一些员工做出激烈而代价高昂的跳槽决定。这反过来又推高了职位空缺,而裁员率和总体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给人一种劳动力市场紧张的印象。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家赫斯特(Erik Hurst)说:"在某些时期,劳动力需求会受到冲击,从而对实际工资产生上行压力,进而传导至终端价格。在那些劳动力需求上升的时期,你会看到劳动力市场繁荣的其他迹象,比如实际工资上涨;你会看到就业率上升;你会看到失业者的求职率上升。"

他补充说:"这些情况在这一时期都没有发生。"

根据covid疫情前的趋势,实际工资(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比预期水平低约 4.4%。

此外,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的数据显示,实际平均时薪同比增长率已连续 25 个月下降。自2023年5月以来,平均时薪已超过通胀率,但仍未恢复到通胀飙升前的水平。

 

代价高昂背后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家赫斯特与哥伦比亚大学、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FRB)和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经济学家共同撰写了这篇论文。

经济学家们认为,这些潜在的应对措施包括重新谈判现有公司的工资、试水就业市场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或者 “如果发现被侵蚀的工资太低,就干脆辞职”。

他们指出,上述每一种行为都会带来额外的代价。

研究表明,重新谈判最终会使未来的工资变化变得更加不频繁,而且它们可能是缺乏承诺的信号;辞职并再求职既有直接的金钱成本,也有间接的成本(压力、健康、生产力);而失业可能带来严峻的风险,包括金钱损失和相关的连锁反应,以及技能的削弱。

赫斯特说:"‘辞职潮’的部分原因可能是通货膨胀。"

 

繁荣的劳动力市场是如何放缓的?

2024年下半年,美国劳动力市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招聘和裁员都减少了。

美国银行(BAC)首席经济学家巴韦(Aditya Bhave)11月26日在一份报告中表示,“我们正处于一个‘招聘减少,裁员减少’的环境中。2022年春季,每个失业人员对应两个职位空缺。现在这个数字仅略高于1。换句话说,机会减少了。”

9月份的职位空缺降至2021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员工离职率(衡量员工信心的一种指标)也从8月份修正后的2%下降至1.9%。每个失业人员对应的职位空缺数为1.09。

经济学家们的文章认为,这给学者、经济学家和主要决策者都带来了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 11 月(美联储开始加息六个月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宣称,“更广泛的情况是劳动力市场过热,供不应求”。

直到两年后,当劳动力市场迅速动摇时,美联储在2024年9月大幅度下调0.5个百分点利率,随后,在11月8日、12月19日的两次议息决议中,分别再度降息0.25个百分点。本轮降息周期中,美国联邦基准利率区间共计被下调1个百分点,令利率水平达到两年来最低。

经济学家赫斯特说:"我们知道,决策者不愿过早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担心‘繁荣’的劳动力市场会带来潜在的通胀压力。因此,更好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将有利于做出潜在政策决定。"

这可能包括更仔细地研究工资是如何变化的、谁在辞职、谁在被雇用以及求职者找工作的方式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一切都有助于在评估劳动力市场是否在推动通胀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或者是反过来。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