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如何应对重罪犯川普总统的关税大棒?卡尼和波利耶夫有截然不同的想法

What approaches do Carney and Polievre have in dealing with tariff threats from President felon Trump?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日前刊登了 Campbell Clark 的专栏文章。评论说,加拿大的每一位党派党领都宣称美国总统川普是一个不可靠的伙伴,后者背弃了自己签署的加美墨协议(USMCA),这样你就能理解联邦大选的主要竞争者会急于与他谈判新协议。

自由党党领卡尼(Mark Carney)和保守党党领波利耶夫(Pierre Poilievre)现在都表示,在完成联邦大选后,胜选者会立即启动加美新谈判,谈判内容不仅包括贸易,还包括广泛的国防和边境安全。

然而,这两位党领对新协议的理解却大相径庭。

在川普发起全球贸易战并确认对加拿大汽车行业征收破坏性关税的第二天(4月3日),总理卡尼就宣布对美国汽车征收了对等的关税。

但在那前几天(3月28日),卡尼与川普在电话中达成一致,准备在联邦大选结束后启动一系列新的谈判,而波利耶夫也竞选活动中谈论与美国达成新协议。

波利耶夫表示,新协议将不会有“疯狂的”关税,并从本已萎靡的跨境贸易中扩大交流,获得新的经济利益。这位保守党党领解释,美国人想要的加拿大国防投入和边境开支将为新协议提供保障。

但卡尼并不是在谈论如何使加拿大和美国的经济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卡尼所透露的是着手处理加美分家(moving apart)的方式。

卡尼上周暗示了这一点,他认为加美的旧关系时代已经结束。

在周四(4月3日)于渥太华举行的43分钟新闻发布会上,他宣布川普对世界各国征收对等关税是全球贸易体系的 “重大”转变,并表示美国仍然是加拿大的安全盟友,但加拿大和美国60年来的两国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结束。

因此,新的趋势将是加美脱钩(decoupling)。卡尼认为,一个关键的目标是迅速确定哪些跨境一体化项目可以忍痛保留,哪些领域加拿大必须制定其他后备计划。

卡尼认为,在一些依赖跨境一体化的行业,如对汽车行业征收关税可能会让美国意识到应该保留一些跨境合作。

他说:“讨论的一部分将是,我们如何重新组合这种一体化的要素?如果不能实现一体化,加拿大将如何采取行动?”

他宣布,无论如何,加拿大政府都将制定一项“本土造车”的战略。

波利耶夫还没有谈及汽车等制造业的产业战略,他的经济提案以减税和自然资源项目为中心,不过他在周四提议取消加拿大制造汽车的联邦货劳税(GST),以增加需求。

但在此之前一天(4月2日),波利耶夫修改了他的竞选政纲,将他的关注点重新聚焦于贸易战。他对川普使用了更强硬的措辞,几乎一字不差地采用了卡尼关于加拿大经济独立的一些言论,并表示他也将与川普达成新协议。

波利耶夫的做法听起来非常不同。他表示,他会 “要求”川普迅速重新谈判加美墨协定(USMCA),川普能乖乖听话的原因是“防止美国出现失业和股市崩盘”。

他表示,新协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将大规模投入加拿大军队和边境,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如果美国违背新协议,加拿大可以立即撤回其国防和边境安全部署。

顾名思义,这就是赌加拿大可以再次与美国谈判达成双赢的贸易协议,这一次是与川普谈判,以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毕竟,波利耶夫期待新协议使渥太华国库充盈,这意味着加美更深度的捆绑在一起。

在贸易争端中,加拿大的国防和边境安全部署如同儿戏一般加强或降低,是极不严肃的。但卡尼也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方法来保证川普或其继任者会坚持新协议。

加拿大两大党的党领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真正分歧在于,卡尼认为加拿大与美国长达数十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将发生持久逆转,并希望达成一项新协议来管理脱钩问题,而波利耶夫的战略则寄希望于加拿大能够达成一项新协议,再次拉近与美国的关系。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