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消费者碳税结束后,加拿大4月通胀率大幅放缓至1.7%,但菜价等涨幅在3.7%以上

Inflation drops sharply to 1.7% in April as carbon price ends, grocery prices rises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加拿大统计局周二(5月20日)表示,4月初消费者碳税的结束推动通胀率大幅下降,但有迹象表明食品杂货店的通胀压力正在增加。

该机构称,上个月的年通胀率从3月份的2.3%降至1.7%。这一数字略高于经济学家调查所预期的 1.6%。

但由于加拿大央行将于 6 月4日召开议息会议,金融市场普遍认为央行会因为通胀数据优异而按兵不动。

4 月份,加拿大人在加油站省了不少钱。

加拿大统计局称,4月份油价同比下降了18.1%,这主要归功于消费者碳税的结束,但也因为全球油价在需求下降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供应量增加的情况下下跌。当月天然气价格也同比下降了 14.1%。

统计局称,如果将能源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中剔除,4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2.9%,高于3月份的2.5%。

魁北克省4月份的CPI则上升了2.2%,3月份为 1.9%,是4 月份唯一没有出现通胀放缓的省份,该省拥有自己的碳排放管制和交易(cap-and-trade)系统,因此没有从联邦消费者碳税制度的结束中受益。

不过,虽然加拿大消费者发现 4 月份加油便宜了,但食品杂货店的通胀压力却在增加。

统计局称,上个月从食品杂货店购买的食品价格上涨了3.8%,比3月份的3.2%有所加快。

该机构指出,按年度计算,新鲜蔬菜价格上涨了3.7%,新鲜和冷冻牛肉价格上涨了16.2%,咖啡和茶的价格上涨了13.4%,糖和糖果上涨了8.6%,其他预制食品上涨了3.2%。

食品杂货店的通胀率已连续三个月超过整体CPI。

餐厅就餐价格也同比上涨3.6%,3月份的涨幅为3.2%。

4月份,加拿大全国的房租也上涨了5.2%,而同期的房贷利率则上涨了6.8%。

加拿大旅行者也感受到了压力,因为 4 月份旅行团价格按月上涨 3.7%,扭转了 3 月份下降 8% 的趋势。

4 月份的通胀数据距加拿大央行定于 6 月 4 日做出新的利率决定还有两周多一点的时间,这是倒数第二份重要报告。加拿大统计局将于 5 月 30 日公布第一季度 GDP 数据。

加拿大央行4月16日将政策利率稳定在2.75%,当时表示需要更多时间来观察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

据伦敦证交所(LSEG)数据与分析公司称,周二上午,金融市场对加拿大央行6月份降息的预期降至40%以下,而上周末的预期约为64%。

虽然4月份的总体通胀数据显示出放缓的迹象,但加拿大央行偏好的核心通胀指标(剔除了碳税结束等影响因素)在4月份加速上升至3%以上。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高级经济学家格兰瑟姆(Andrew Grantham)周二在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称,央行将仔细观察这一趋势,同时有迹象表明关税争端开始影响加拿大的劳动力市场。

统计局本月早些时候的报告称,由于对贸易敏感的制造业受到冲击,4月份全国失业率上升至6.9%。

经济学家格兰瑟姆在声明中说:"正如最新的就业数据所显示的那样,一方面经济有重新走弱的迹象,另一方面核心通胀却在走强,这使得加拿大央行在 6 月初的议息会议上做出艰难的决定。"

多伦多道明银行(TD Bank)高级经济学家亨西克(Andrew Hencic)在一份报告中指,核心通胀回升的迹象可能意味着关税打击可能比预期更早地在通胀数据中显现出来。

与格兰瑟姆一样,亨西克也发现,4月份的通胀报告使加拿大央行的决策 “复杂化”。

央行通常会提高政策利率以抑制通胀上行,降低政策利率以鼓励经济增长;政策制定者已明确表示,在贸易战中,他们无法同时有效地应对经济放缓和通胀回升。

经济学家亨西克在声明中预测,加拿大央行今年还会有两次降息。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