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因潜在价格上升压力减缓 加拿大5月通胀率稳定在 1.7%,与4月持平

Underlying price pressures ease, Canada inflation steady at 1.7% in May
来源: 大中网/096.ca 王飞

(大中网/096.ca讯) 加拿大环球邮报(Globe and Mail)报道说,加拿大5月份的通胀率保持稳定,基本价格压力略有缓解,这可能会减轻加拿大央行对与美国的贸易战导致核心通胀加速的担忧。

加拿大统计局周二(6月24日)发布报告称,上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长率为 1.7%。这一数字与4月份持平,符合多伦多金融街(Bay Street)的预测。

与4月相比,加拿大5月份房租租金、食品价格和按揭利息的涨幅均有所缩小。由于 4 月份取消了消费者碳税,汽油价格同比也大幅下降(按月环比略微上升)。

对加拿大央行来说重要的是,基本价格压力指标略有回落,央行首选的两个核心通胀指标均从上月的 3.1% 降至 3%。

近几个月来,加拿大央行一直在关注核心通胀率的上升趋势,这也是该行在过去两次议息会议中将政策利率稳定在 2.75% 的主要原因。

尽管通胀数据相对温和,但金融市场还是降低了对加拿大央行在 7 月 30 日下议息会议中再次降息的押注。

根据伦敦证交所( LSEG )的数据显示,利率掉期市场目前认为降息0.25个百分点的几率约为 32%,低于通胀报告公布前的约 38%。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在年底前只会再降息一次。

满地可银行(Bank of Montreal)首席经济学家波特(Douglas Porter)在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说:“最新的通胀结果与四月份的通胀结果大体相似,平静得令人难以置信,而核心通胀率却徘徊在2%的目标之上,让人无法安心。”

这份说明还说:“加拿大央行可能需要看到更多的改善,才能确信潜在通胀率会回到2%的水平。”

央行官员们一直在关注通胀数据,以寻找与美国贸易战影响的迹象。作为对美国关税的回应,加拿大对一系列美国进口商品实施了关税反制,这可能会以价格上涨的形式转嫁给加拿大消费者。

有迹象表明,关税正在提高一些贸易商品的价格。

例如,运动器材的价格同比上涨了5.6%,而新车价格上涨了4.9%。最近几个月,食品杂货的价格也在飙升。

不过,到目前为止,关税对加拿大或美国物价的影响还没有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的那么大,这可能是因为企业赶在关税实施之前提前屯货,现在仍未消耗完。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高级经济学家达文波特(Michael Davenport)在给客户的一份说明中说:“虽然5月份汽车价格上涨可能部分反映了关税的初步影响,但上个月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关税对整体通胀产生了上行压力。”

这份说明还说:"我们预计,加拿大临时性的关税福利金发放将限制贸易战对物价的上行压力。碳税的取消也将在明年继续抑制同比总体通胀。"

5月份,住房通胀明显放缓,总体房价同比上涨3%,而4月份为3.4%。

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房租的上涨放缓,5 月份房租的年涨幅为 4.5%,而 4 月份为 5.2%,其中安省的房租上涨幅度最小。

加拿大统计局在报告中说:“与上一年春季相比,出租单位供应量增加,加上人口增长放缓,导致 5 月份房租价格增长放缓。”

“考虑到安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较大,仅这些影响就足以抵消其他七个省份较快的房租增长”。

旅行团价格也有明显下降,继4月份上涨6.7%之后,5月份又下降了0.2%。机票价格在 5 月份按年计算下降了 10.1%。

手机服务 5 月份同比下降 5.5%,但按月环比增长 7.2%。统计局称,月度增长是由于一些无线服务供应商结束了促销活动。

展望未来,鉴于与美国的贸易战所造成的经济交叉影响,通货膨胀的路径仍然模糊不清。

关税会在短期内推高物价,但也会减缓经济活动,增加失业率,从而长期拖累通胀。

经济学家们正在关注其他经济数据,包括将于周五(6月27日)将公布的4月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以了解加拿大经济因美国对钢铁、铝、汽车和其他不符合《加美墨协定》原产地规则的商品征收关税而放缓的程度。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