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暴力冲突凸显香港多年积累的不满情绪

来源: 大中报 王飞



大中报综合讯:根据BBC的报道,自6月以来,香港反对《逃犯条例》的运动已经持续8个星期,抗议活动从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参与的游行,演变成多次不同的冲突。7月1日主权移交22周年当天冲击占据立法会,7月14日沙田游行变成警员与示威者在商场内的肉搏战。7月21日,元朗爆发无差别袭击事件,暴力升级。有超过百名涉嫌黑社会背景的白衣人,以棍棒、铁棒等凶器追打无辜市民和记者,导致几十人受伤。

而就在7月27日下午,元朗再次爆发“光复元朗”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大量身穿黑衣的抗议者不顾警方反对,沿元朗大马路前往发生暴力事件的元朗西铁站,由于人数众多且路线仅有约1公里,形成了极其壮观的场面。台湾的中央社称此次游行为“新界史上最壮观游行”。此次事件抗议人群全副武装,与警方展开了数小时的对峙。其间,警方多次举起黑旗并施放催泪瓦斯和橡皮子弹,清场至深夜。

香港警方周日凌晨三时许表示,驱散行动中部分人士向警察投掷砖头、疑装有腐蚀性液体的玻璃樽及烟雾饼,并用激光射向警员。警方称,使用“适当武力”——包括催泪烟、海绵弹及橡胶子弹等制止相关暴力行为。

截至28日周日早晨8时,共有24人受伤,其中2人情况严重,16名伤者已出院。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连场抗争中作出最大让步,宣布《逃犯条例》修订“寿终正寝”,但她始终拒绝面对示威者的“五大诉求”。“反送中”示威者的“五大诉求”包括:要求政府完全“撤回”《逃犯条例》修订,撤销以“暴动”定性示威,成立独立委员会调查警民冲突,释放被捕示威者和官员问责下台。但香港社会也有不少人支持警察执法,对游行中一些示威者的举动表达不满,担忧香港稳定和繁荣。

中方反应
7月29日(周一),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表示,北京坚决支持林郑月娥及香港特区政府,坚决支持香港警方。

这是中国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首次就香港连日示威局势举行记者会,宣布港澳办当前立场与看法。

港澳办发言人杨光就香港局势发表三点意见。他表示,希望香港社会各界人士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暴力,希望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坚决守护法治,希望香港社会尽快走出政治纷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杨光还称,一些外国人士认为,“暴力违法犯罪应当给予一些同情,给予一些理解,甚至要给予一些包容,但是面对警方恪尽职守、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香港法治的行为,他们倒觉得应当给予批评、指责甚至问责。这种逻辑是比较荒谬的,也是很滑稽的。”

“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客频频在这一段时间里说三道四,品头论足,甚至给一些人撑腰打气,他们的用心说穿了无非是想把香港搞乱,把香港变成中国的一个麻烦,进而牵制或者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个图谋是无法得逞的,”他说。

香港专业人士的担忧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钟剑华认为,港澳办明确支持警方会给警方起到打气作用,但担心这样会更加激怒示威者。

香港教育大学讲师黎明认为,北京政府不宜现在动用解放军。“首先他要继续对外强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如果北京出声下令管制,就不利这个形象。二来,目前现在开打贸易战,国际又这样关注香港,中国在国际的形象和利益都受到冲击,中央不会希望在这个敏感时期给全世界看到它出动解放军治港,”她说。



香港美国商会29日发表报告称,国际企业对香港政治社会局势的短期展望并不乐观,呼吁香港政府立即采取可行措施,解决引发示威的根本原因,重建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信心。

香港近期爆发的一系列暴力及抗议事件,严重影响了香港社会秩序,已引发国际热议。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的社论指出,示威事件演变成街头暴力以及警民对峙,甚至出现反示威者以暴制暴的行径,破坏了香港引以为豪的法治精神。香港的未来充满变数。

美国纽约时报也评论指出,元朗袭击事件加剧香港紧张局势。元朗的袭击事件的发生让抗议活动进入了一个许多香港活动人士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担心的状态:用暴徒来恐吓示威者。

一些国际舆论分析了香港冲突背后的根源:



·高房价、低收入、“棺材房”是香港抗议的经济根源
纽约时报指出,高房价、低收入、“棺材房”是香港抗议的经济根源。报道指出,香港人的工作时间全球最长,负担着全球最高的房租,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在这种政治愤怒的背后,除了对北京的不满,还有香港人对自身经济命运的深刻焦虑。

多数抗议者表示,直接选举将是香港人在一些关键经济事务上给予更大的发言权。另有抗议者表示“我们想要比较和平的抗议方式,但也不反对比较激进的方式,因为香港政府完全没有反应。”

·香港问题的三大病因:陆港矛盾、内部矛盾和结构性矛盾
援引美国多维新闻网的评论,当前香港问题的三大病因:陆港矛盾、内部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其中,陆港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是“替罪羊”,由于北京在香港问题上没有找到根源,还是浮游在一些不接地气的表象人之上。



·“逃犯潮”对中国缺乏信任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的评论指出,大陆和香港两地长期分隔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不同世界。国共内战和中国历次政治运动所引发的难民潮和“逃港潮”,组成了二战以后香港人的主体,也构成了港人对北京缺乏信任的社会心理根源。

BBC最近采访了两名反对示威升级并支持警察的市民,表达了对香港冲突的看法。

“爱国很重要”
7月20日,元朗袭击和中联办被围堵前夕,香港建制派(又称亲北京派或亲中派)发出号召,希望警察支持者参与集会。主办单位称,人数有31.6万,香港警方说最高峰有10.3万人。

出席者陈太是10年前便来香港定居的新移民。她认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目前香港示威者的诉求已经不单是反对《逃犯条例》,而是追求香港独立,并针对大陆人和游客,令她感到不安。



她表示,“我不明白为什么示威者要挥舞英国旗和美国旗,很明显,他们有其他目的,这对香港是不利的,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记者多次问她是否赞成《逃犯条例》,她拒绝回答,“其实政治我不太懂,但反对中国就是不对。”

自称来自湖南贫困家庭的她表示,嫁到香港来是觉得香港生活环境更好,但她坦言,香港这么乱,让她很害怕。

“香港人永远不明白,爱国是很重要的,只有国家稳定,大家才有美好的前途,你这样破坏,打警察,是非常不对的。”

记者问她有否在大陆参与过任何集会,她摇摇头笑说:“怎么可能?大陆是没可能这样做的,人多的地方很容易发生事情。”

香港自从2014年占领运动(又称雨伞运动)后,社会上出现明显的撕裂,黄色代表亲民主派,蓝色代表亲建制派,他们各自以“黄丝”和“蓝丝”作为称号。



这次“反送中”抗议,让两派的鸿沟再次扩大。民主派(香港的一个政治意识形态阵营,与建制派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关系。)认为,林郑月娥不作让步是抗议升级的罪魁祸首。建制派认为民主派不谴责示威者暴力,是纵容示威者,建制阵营认为特首林郑月娥已经作出让步,但示威者把行动升级,影响民生,支持警方执法,而示威者冲击立法会及中联办,亦反映他们“反中乱港”,“挑战一国两制的底线”。

香港建制派曾两度发起集会,反对“反送中”示威者走向暴力,支持警方执法。

这天,陈太出席香港建制派号召的一个集会,出席人数以数万计。

“(两种抗议)不一样呀,我们是很和平的,跟那些投掷砖头的示威者不一样,”她说,“我们的集会就像一起在天安门观赏升旗般,一看就知道不会生事,政府一定不用担心的。”

陈太说,自己和女儿政见不一样,她的女儿经常职责政府的不是。

“我经常跟她吵架,我希望她记得自己是中国人。”



记者问她知不知道女儿的担心是什么?陈太说,“就是所谓民主自由吧,其实我也不太清楚年轻人想什么,我希望她好好找一份工作,不要参与政治,有民主自由,香港也不一定会变美好,最重要是大家可以安安乐乐生活。”

“年轻人要看清对手不是警察是共产党”
70岁已经退休的香港市民黄先生,在维多利亚公园与百姓讨论香港发生的元朗袭击事件。

7月21日,“反送中” 示威者在中联办大楼前,弄毁国徽和招牌,遭警方施放催泪弹驱散。令香港各界更为震惊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元朗百多名白衣人在元朗西铁站“无分别”袭击记者和乘客。

记者问,白衣人士打的可能不止示威者,黄先生回应说,“没办法,我们现在是打仗,要用藤条打仔,伤及无辜是正常,现在起,正常人是不会穿黑衣在街上走。(记者:你同意以暴制暴?)当然了,最好出动解放军。”



“那群废青(意旨年轻示威者)因为买不起楼,就出去搞事,他们都是被人煽动的,政府是有错,但人家都说条例寿终正寝,你还吵什么?”

黄先生从电视画面以及朋友在手机展示的视频中看到,“反送中”示威总是有民主派议员身在前方,“他们不断煽动示威者,坏到不行。”

多次参与香港抗议报道,身在示威现场的记者都会察觉,民主派议员或过往的示威领袖,在最激烈的抗争场面中,大多只是担当调停的角色,他们没办法左右示威者的决定。

黄先生自称土生土长,退休前担任大厦保安员,老伴几年前过世,儿子做司机,但甚少见面,平日最喜欢就是在维多利亚公园散步,他见证过多次在维园起步的游行和六四集会。

在他眼中的香港,和平游行是可以接受,他相信政府让步,暂缓修例是倾听民意的表现,但示威者多次占据道路,或是冲入立法会破坏,都是“过火的行径”。



“大家和平游行是没关系,但不停占路、在地铁阻人上班,就不能接受,香港不是这么乱来的,对经济不好的。”

不过,黄先生坦言,这场乱局的始作俑者是“共产党”。

“我不会认自己是中国人,我个人也反对《逃犯条例》,但示威者这样打警察是不对,只是令这个社会乱,年轻人要看清,对手不是警察,是共产党。”



与本文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大中资讯网立场。评论不可涉及非法、粗俗、猥亵、歧视,或令人反感的内容,本网站有权删除相关内容。

请先 点击登录注册 后发表评论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join the discussion

©2013 - 2024 chinesenewsgroup.com Chinese News Group Ltd. 大中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of any material from chinesenewsgroup.com is strictly prohibited without the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Chinese News Group Ltd.